本報訊 據《半月談》報道 短短兩三年間,掛著公辦大學牌子的獨立學院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但每年的招生季節都是這種新辦學模式的“多事之秋”。今年7月至9月,獨立學院形形色色的違規招生事件頻頻被曝光。而往年同期,各類獨立學院在招生中也發生過多起違規行為,獨立學院暴露出的問題已引起多方指責。
高收費錄取低分考生 “利益鏈”上的黑洞有多大
9月6日,數名河南省焦作市的考生家長一起匆匆趕到武漢,在每人將3.5萬元的現金交給一中介機構后,僅過一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便分發到了家長手中。一位姓王的先生拿到錄取通知書后卻忐忑不安:他的女兒今年畢竟只考了324分(文科),連專科分數線都沒過!他試著向教育部門咨詢,得到的答復是“降分收費錄取將不被承認入學資格”。驚愕之余,王先生的舉報揭開了又一起獨立學院的招生黑幕。
“有的獨立學院甚至不招上了線的考生,留著指標招沒有上線卻愿意交更多錢的學生。”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院長孫松發一語驚人,“每年招生都要培養不少百萬富翁!像湖北的獨立學院今年招生規模近10萬人,保守估計至少有10多億元被少數人中飽私囊。”
教育部最新公布核準的獨立學院有233所,它們承擔著30%左右的本科生培養任務,其中湖北29所,數量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之首。按規定,獨立學院對每位入學新生一年學費最多只能收1.5萬元。但有了中介參與,一般每人每年要收3.5萬至4萬元。
一些獨立學院負責人的解釋是:“對低分學生高收費,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可以增加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但記者曾暗訪幾所獨立學院。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的新建校區內,幾位家長告訴記者:“除了高額學費外,孩子入學后還交了1200元(一年)的住宿費,可這么熱的天氣,水龍頭居然滴水不出,叫人怎么生活?”據了解,類似“半拉子工程”在其他獨立學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業內人士分析,獨立學院違規招生之所以屢禁不止,關鍵是投資方在利用公辦大學品牌擴大生源過程中形成了一條“利益鏈”。在這條“利益鏈”上,不排除個別教育主管部門的人員也撈足了好處。
究竟要“票子”還是顧“牌子”
多年來,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從未發生一起違規招生事件,但其以無形資產“入股”的武漢學院第一年招生便曝出了丑聞。痛感聲譽受損的同時,吳漢東校長更多的是無奈:究竟是要“票子”,還是顧“牌子”?
其他名牌大學也曾面臨過同樣的煩惱。2003年上半年,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被教育部樹立為全國獨立學院的“樣板”,但僅隔幾個月,該學院向不夠錄取分數的考生收取高額贊助費的丑聞被媒體曝光,最終清退款達1900余萬元。今年5月31日,又因入學時校方承諾的本科身份突然被改成專科,發生300多名“高價生”集體堵校門抗議事件。
“票子”與“牌子”的博弈,凸現了眾多獨立學院面臨的困境。公辦大學以品牌、師資等無形資產與企業的資本相結合,后者將“票子”交給前者,換取“牌子”的使用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獨立學院負責人透露:表面上看,我們學院50%的教學任務由“牌子”大學的教師承擔,學院各系的主任也都由“牌子”大學的教授兼任,但是“牌子”大學的授課教師不到課堂的事經常發生,我們的課表也因此不斷地調整。
目前,獨立學院的辦學經費除企業投資和學費收入外,多數靠銀行借貸。據透露,有些獨立學院要向出“牌子”的母校“進貢”總收入的40%。由于投資教育的回報期長,在舉債興建了“千畝校園”后,投資方當然希望通過擴大招生規模獲取更多學費收入,以便盡快還貸后能夠盈利。于是,違規招生成了籌集資本的手段。那些和獨立學院捆在一條“利益鏈”上的公辦大學,對此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一位學生家長這樣痛斥:在票子的誘惑下,那些不負責任的公辦大學不僅在出賣自己的品牌,而且在出賣自己的良知!
獨立學院缺監管
我國2003年高校在校生規模1600萬人左右,毛入學率僅為15%,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因微弱的分數之差被遺憾地擋在大學門檻外。供需矛盾突出,國家財力有限。于是,作為“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的獨立學院應運而生。但如今獨立學院呈現“大躍進”式涌現,并由此帶來一系列問題。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院長孫松發說:“一下子冒出這么多獨立學院,且問題不斷,掌握審批大權的主管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據了解,盡管因校園建設和教學設施不達標,湖北省已有3所獨立學院今年被停止招生,但仍有近一半獨立學院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獨立學院在辦學機制上存在的問題,是其先天不足,而教育主管部門對其監管的缺位則導致其后天不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專家指出,獨立學院有公辦大學之名,少公辦大學之實;有民辦大學的籌資渠道,缺民辦大學的監管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獨立學院就像一個“怪胎”。
很多獨立學院投資者也不愿背“怪胎”的罵名。投資多所獨立學院的弘博集團董事長巴能軍說:“獨立學院一開始依靠掛公辦大學‘牌子’打開市場。但掛了‘牌子’,就亂了市場,這是一種許可證制度下形成的相對壟斷。有些學校‘牌子’響,盡管辦得不好,卻誤導了很多學生及家長。”巴能軍表示,著眼長遠,獨立學院亟須教育部門營造統一的政策環境。他贊成獨立學院摘掉身后公辦大學的“牌子”,這有利于獨立學院之間、獨立學院與純民辦高校之間的公平競爭,也有利于獨立學院強化自身品牌意識。
前不久,來自國內部分高校的管理專家在一次研討會上大聲疾呼:獨立學院已有140多萬在校生,且每年還在增加,主管部門應采取措施迅速改變對獨立學院監管缺位或不到位的現狀。
特約編輯:wgl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