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政府,錢太少了
靠募捐,杯水車薪
靠商保,屢遭質疑
靠社保,太過遙遠
武漢一所高校1年時間里出現13位身患重病的大學生,醫療費用都達10萬元左右,而政府給學校的全部醫療撥款不到100萬元。一個重病學生就會花光全年級的醫療費用,而絕大
部分大學生卻只能享受低水平的醫療服務。如今,幾乎每所高校都被類似的問題困擾著———
我國高校的醫療保障體制自建國初期一直延續至今,這套幾乎仍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已經嚴重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大學生普通疾病治療水平極低,大重病和意外傷害則無力保障。高校醫療保障已經成為一條十分脆弱的鏈條,亟須找到出路。
“慈善機構”不能“解渴”
當前,武漢地區高校云集,各學校所沿用的仍是從1950年開始的公費醫療體制。部委所屬院校,國家給每名學生每年撥款60元作為醫療費用,撥給省屬院校學生的則是40元,這還僅是覆蓋計劃內統招的大學生。對于二級學院、擴招及高職高專的學生都沒有國家撥款,不少學校參照國家標準自行負擔。在具體操作上,不同學校采取了不同方式。有的學校將國家撥發的醫療費用全部發給學生,不再承擔學生的醫療保障。大部分院校則是“國家拿一點,學校負擔一點,個人承擔一點”的方式負擔醫療費用。
以省屬院校湖北大學為例,學校規定:學生在本校醫院門診醫療費用自負20%,學校報銷80%;在校外醫療門診費自負40%,學校報銷60%;無論在校內、校外醫院住院,其醫療費用累計報銷金額不得超過10萬元,超過部分自負。湖北大學在校學生1.6萬人,而享受國家撥款的計劃內學生僅1萬人,即40萬元撥款。據校醫院統計,湖北大學平均每名學生每年僅門診費用就是137元,大大超過國家撥款標準,這還不包括住院費用。學校只有每年從“校長基金”中拿出150萬-180萬元作為醫療經費投入。
經費不足嚴重制約了醫療水平。有人形象地將高校醫療機構比喻為“慈善機構”,渴了給點水,餓了給點飯,無法給予學生全面有效的醫療服務。學校醫院治病一般費用極其低廉,開的藥價格低、效果差,市面常見的價格高一些的藥品都沒有配備。武漢大學一位學生4月份去校醫院看感冒,一共花了0.7元錢,其中0.2元錢的藥費,0.5元錢的掛號費。另一位同學說,去校醫院看病很簡單,只要告訴醫生患了什么病,醫生就給你開什么藥,他一次去醫院,說自己感冒了,醫生就開了“銀翹片”,根本就沒有檢查。
有限撥款杯水車薪
在傳統的醫療體制下,一旦出現大、重病的學生,有限的投入更成了杯水車薪。近3年來,湖北大學有6位學生患上癌癥,每人每年的治療費用都在10萬元以上,僅這6人就可以花光國家所撥給的40萬元費用。
患病給學生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壓力。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02級學生溫某于去年1月被確診患了高危白血病,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手術,手術費用約30萬元。溫家住福建農村,父親下崗后一直打雜工,母親在家務農,弟弟和妹妹都在念書,家里負擔很重。溫品學兼優,上大學時,她一個月的生活費還不足百元。對于這樣的貧困家庭,學校給予了特殊的照顧,全校師生為她進行了募捐,可還是無法解決她的醫療費用問題。
在人們傳統觀念里,大學生正值青春年少,身體健康,發病幾率小。中國高校醫學保健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大學校醫院院長劉緒成教授卻指出,目前大學生大重病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首先,在高校里惡性腫瘤已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僅以湖北大學為例,近3年來就有6個學生患上癌癥,2個肝癌、2個肺癌、1個卵巢癌、1個血癌。其次,在武漢各個高校,進校時乙肝病毒攜帶者約為8%-10%,在校期間其中至少3%-5%由隱性轉變為顯性即變為乙型肝炎。如果按照普通療法治療乙肝,通常1年需要1萬元。
劉緒成嚴肅地指出,現在高校的醫療保障可以說是一條十分脆弱的鏈條,一碰就斷。幾個大重病學生就可能會花光一個年級甚至整個學校學生的醫療經費。而其他大部分學生所能享受的醫療保健只能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
誰給高校醫院“看病”
高校的醫療保障無法應對現實需要和它自身的體制之病有密切關系。窮則思變,一些高校也進行了探索,但在缺乏主管部門、缺乏有效投入、不知如何定位、缺少政策文件的情況下進行的變革,往往只能適應某一方面的需要。
湖北省教育廳介紹,武漢各高校在學校發展規劃中均未考慮醫療機構的發展,基礎設施差,醫療設備陳舊,落后衛生技術人員配備不足,且結構不合理,技術力量較為薄弱,經費投入不足,醫療教育開展不平衡。湖北省衛生廳曾經有個后勤防疫站專門負責高校醫療機構的管理,后來該站分成衛生監督局和疾病控制中心,高校醫院管理這一塊被去掉了,高校醫療機構就沒有了主管部門。
1998年,湖北大學校醫院被劃歸后勤集團,隨后,湖北省屬院校的校醫院幾乎全都被劃進了后勤集團管理。這一舉措帶來了諸多問題。湖北大學校醫院院長劉緒成說,劃進后勤集團后,校醫院成了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醫院靠收體檢費、開藥治病的創收能力每年只有30-40萬元,而醫院職工的工資獎金需要150萬元,這就可能逼著醫院找教師、學生要錢,這樣,提高服務質量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監測衛生狀況、預防傳染病的傳統任務也無力承擔。
據了解,因為不屬于傳統教學,又是個棘手的難題,高校都有將醫院“甩包袱”的內在動力,目前國內不少高校都將醫院歸后勤集團管理。劉緒成認為,高校醫療機構雖然屬于“大后勤”范疇,但它還要承擔監測學生健康狀況,加強對傳染病、常見病的預防和治療等職能,以贏利為目的的機構顯然不可能承擔這些保障功能,這也有悖于衛生部門將校醫院轉變為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設想。(周曉農
田加剛 李鵬翔)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