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部門”,一個中國特定歷史條件和行政體制下用得過于頻繁的詞匯。
政府職能部門在面對百姓的困惑時,習慣說這是經“有關部門”批準的;政府職能部門辦事人員在面對百姓的質疑時,樂意說這是經“有關部門”同意的。現實生活中,無論大事小事,凡為所在機構公事或為自己家庭私務與政府有關部門打過交道者,或
多或少對“有關部門”有所了解和認識。
對待百姓疑惑,我們見識過太多這樣的有關部門以“有關部門”所作的推逶、塞責和敷衍:
這是“有關部門”的政策要求;
這是“有關部門”的指示精神;
這是“有關部門”協調后的結論;
這是“有關部門”討論后的方案;
這是“有關部門”紅頭文件規定的;
這是“有關部門”的傾向性意見;
這是“有關部門”的具體建議;
……
“有關部門”脫口而出,何其快捷。即使筆者用電腦寫作本篇隨想,早已存在的文字編輯軟件這“有關部門”四字也是一擊齊出,十分方便。
“有關部門”,說大了,上通“有關方面”,此外延;說小了,下至“有關人士”,乃內涵。具有豐富想象空間的本應屬于外交詞令或新聞詞匯的“有關部門”,的確已滲透到了我們當今生活領域的每一個角落。
面對如此眾多的“有關部門”,執政為民的政府政務公開的信息披露渠道真的暢通了嗎?百姓真的因此更加方便了嗎?
我們的社會已進入了市場化的軌道,市場經濟的啟動為各類機構和普通百姓帶來了機遇和變化!皥陶䴙槊瘛,“三個代表”,中央政府在行動,地方各級政府也在行動。政府的職能和政府職能部門的職能轉換早已成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積極實踐。但街頭巷尾的飯后茶余,百姓們關心的,依然是政府為民服務的職責是否真正落實。
在中央政府許多職能部門及省市政府網站已經公開,不少地方“一門式”或“一站式”公共服務窗口相繼開設的今天,政府在改進工作方式和服務模式方面確實大有改觀,但我們仍有理由和必要提醒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是不是你們也該透過形式認真考量實際的官風官言?是不是在行動顯示為民服務的同時,更注重于思想高度和內心深處體察民心,體恤民情,改進做派,講求務實,并勇于承擔理應承擔的本份職責?
11月12日,中央電視臺《新聞早8點》報道了“西安寶馬彩票案”中的承銷商楊永明等6名犯罪嫌疑人被西安市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消息,在敘及該事件當時發生的過程時,我們清楚地聽到了關于體育彩票發行中心經“有關部門”批準公開抽獎的記者表述。
誠為新聞,囿于時效,過去的似已成過去。但當現實生活“有關部門”再現時,我們應該鄭重提示和特別要求,政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對此說個明白,百姓疑惑者對此問個明白,新聞記者們對此探個明白。
三者共鳴互動之下,相信伴隨著政府機構政務公開和高效務實的漸進變革,“有關部門”將從此朦朧不再。網友:泊秋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