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隨著對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引進工作的重視,目前全國、全省各地“請進來”或“走出去”的各類推介會,可說是此起彼伏。
這種推介活動怎樣才能夠取得最大的效果呢?對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樣的推介和幫助呢?在第三屆海洽會上,記者采訪了部分海外留學人員。他們就如何吸引海外人
才各抒己見。
領事館教育處是個很好的平臺
澳大利亞的屠健博士,近年來見慣了國內各省市的推介團——“幾乎每個星期都有國內來的推介會”。但他認為,這種推介會,可以造成宣傳聲勢,但吸引人才的實際效果,卻要打個折扣。
這是因為,目前各地無論國內還是在國外召開人才推介會,主要依靠當地的華人和留學生進行宣傳組織,這常常只能吸引部分留學生。由于缺乏當地社會和大企業的呼應,那些在當地非常成功的海外留學人才,往往躋身于當地的主流社會,對這種活動不感興趣。因此推介一番,急需的人才還一直置身其外呢。
他們認為,要讓推介工作更有針對性,首先必須真正摸清當地的留學人才情況。因此,除了與當地華人商會、留學生團體搞好聯系外,一個更重要、有效的途徑,就是海外大使館、領事館的教育處。因為該機構作為教育部的派駐機構,對國內留學生在當地的發展情況,掌握得最為清楚,信息也最權威。開展推介活動前,只有事先從他們那里了解留學人才的情況,然后結合自己急需人才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推介,才會事半功倍。
采取國際流行的“獵頭”模式
留學生們認為,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目光不應放在國外一般層次的留學博士、碩士身上。因為這樣的人才國內也能夠培養出來。更重要的是要吸引那些在國內很難培養出來的、極其難得的人才,就像建國初期錢學森那樣的、正值創業鼎盛時期的專家型人才。
對這樣的人才,靠這種浮光掠影的推介活動遠遠不夠。一位在澳大利亞留學的王博士告訴記者,在國外對不同人才的招聘,有著非常明確的渠道。如果要的是大學生或普通研究生,用不著太麻煩,在報紙上登一下廣告就行;而對高層次人才,則幾乎全部依靠獵頭公司,高層次人才的特殊性,決定了對他們非得重點攻關不可。
留學生們反映,國內往往有誤區:那些在海外成功的留學人才,地位待遇很高,國內不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讓他們回國服務的希望很小。其實不然,你靠推介會,也許他不動心。但如果各地確定好重點發展產業和急需什么樣的人才后,再采取發達國家通常的“獵頭公司”模式,進行專業化的追蹤攻關,即使不能讓他回國,但與他達成一定程度的合作,也并非難事。
可否將研發孵化基地設在海外
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服務,在我們看來,是前景一片光明。但換位思考,對他們大多數人,卻不啻于一次人生豪賭。回國創業非常成功的羅永章博士分析,海歸回來創業的,能成功10%就不錯了。事實確實如此。記者了解到,留學生創業園中因為成果無法轉化、或因為市場不認可而被迫撤離的大有人在,重新出國的也不乏其人。
這種風險,大大制約了許多留學生的回國步伐。留美博士劉雙華現身說法:許多有志回國創業的留學生,甚至在家中的地下室進行研發,然后一有機會,便拿著成果,參加各種推介會,寄望于碰碰機會,但這種一拍即合的機遇畢竟太少了。往來幾次,慢慢就心灰意冷了。這是大量留學人員近年來的相同經歷。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呢?劉雙華等美國留學生組織代表提出了建設海外創業載體的建議。
]
所謂海外留學載體,即仿效國內留學生創業園區的形式,由國內政府或企業出資,與當地政府合作,然后采取招標形式,讓留學生入園進行研發,成果孵化成功后,再按合同放回到國內生產,這樣形成了研發、生產兩頭大的新型模式。這樣不僅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海外人才回國創業的風險,也使得許多只懂技術的留學人員,避免了回國談判、創業的一系列繁瑣負擔。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美國,一個這樣的研發基地,啟動資金只需要500萬美元,投資低于國內建園區。而這樣的留學園區一旦建成,不僅可最大限度地調動海外留學人員的創業積極性,而且更利于當地的高層次留學人員進行現有專利的改良,成功可能性更大,轉化周期也更短。我省各級政府與企業,不妨在認真考察論證后,進行相關嘗試。宋弢 張海峰 王文靜
責任編輯: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