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聞報道,四川大學面向全球招聘副校長,校方稱“這是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客觀需求,也為學校干部人事制度的進一步改革開了一個好頭!庇质且粋招聘副職。如果我們綜合一下近些年來的新聞,就會發現這么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公開競聘的都只是副職。
過去幾年,關于人事制度創新的報道屢見不鮮,說的最多的便是
某地某部門又將某某崗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之類。在搜索引擎上填入“公開競聘”搜索,就會發現全國各地只要招聘的是可以執掌一面的領導崗位,一般都是副職。
那么,正職到哪里去了呢?自然還是按照原來的組織原則不那么公開,也不那么競爭的上崗的。即便是真正尊重民意按照民主選人的原則“競聘”出來的副職,在其工作崗位上又能有多大作為呢?
行政系統的最大原則就是服從,這是無論哪類行政組織都毋庸質疑的鐵律。那么,這些競聘出來的副職,有可能因為其是“公開”、“競爭”出來的就可以例外么?當然不可能。作為副職,其主要職責就是輔助正職作好某方面的具體工作,一般既不需要承擔主要責任,對于關系重大的事項也沒有獨立的決策權。
在這樣的情況下,公開競聘出來的副職,又怎么可能有很大的作為呢?那些當時吸引眼球的漂亮競職演說又怎么可能落到實處呢?這樣的競聘無論其多公開多民主又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和效用呢?
我們的干部人事制度是需要改革,但要改就要改到點子上,而不能蜻蜓點水。對于這種將一些無足輕重的崗位拿出來“競聘”,而將最終有決策權的職位牢牢把在手中的做法,我們質疑的應當不僅僅是這種所謂改革的效果,更應該懷疑這種熱熱鬧鬧“創新”背后的動機:公開競聘到底是被用來選干部還是做幌子?
網友:劉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