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造成了一代“父親”的辛酸?如何撫平“辛酸父親”的心靈之痛?11月12日,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財經大學等高校部分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和學生代表、學生家長代表對“辛酸父親”現象進行熱辯。
部分大學生“寄生觀”不改變,辛酸父親將越來越多
某研究生
的父親吳先生在研討會上向專家們敘述了他為兒子所付出的艱辛。兒子讀高三時,他做生意虧了30多萬元,為了不影響兒子高考,一家人瞞著兒子,咬著牙保證兒子的生活不受影響。兒子上大學了,每月給1000元,兒子還向家里伸手。去年,讀研究生的兒子要買房,老吳給了他30萬元,誰知今年兒子又開口向家里要15萬元,欲望沒滿足,他竟跑回家大吵大鬧,聲稱要踩死老吳,還要到電視臺播廣告聲明脫離父子關系。兒子在家呆幾天,老吳就在親戚家躲幾天,說到后來,老吳一度哽咽地說不下去了。老吳說,他真想不通為什么兒子越來越不體貼父母,變本加厲地向他們索取錢財?
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江蘇省高校思想品德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張錫生教授認為,“這反映出大學生的‘寄生’心理,折射出高校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工作上的欠缺”。張教授表示,現在有少數大學生存在心理偏差,他們認為父母和社會都是欠他的,就他不欠別人的,這是一種寄生觀,這種人生觀不改變,“辛酸父親”將越來越多。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幫助此類大學生從“寄生”轉向自立。《“辛酸父親”的信》實際上是督促學校去反思他們在德育工作上的不足。
父母呵護過頭,助長孩子的“寄生”意識
“種豆得豆,但家長們辛辛苦苦種下去的豆怎么就沒好收成呢?”聲稱要好好罵罵“辛酸父親”的葛雷旗先生(學生家長)認為,根子在于“辛酸父親”缺乏一種愛的能力,他為了兒子一個勁地付出并承受所有的壓力,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只知道給予物質,卻忽視了心與心的交流。
葛雷旗講述了自己的育兒經歷后說,通過言傳身教讓子女領悟到做人的道理,長大后才不會有“辛酸父親”的煩惱。
南京中醫藥大學老師、心理學博士呂航贊同葛雷旗的觀點。她認為父母應該在早期教育階段就引導孩子樹立一個完整的價值觀,遺憾的是中國家長的補償心理太重,對孩子呵護過頭,以致于助長了孩子的寄生意識。
表面看來,是家長無私的付出沒有得到孩子一丁點的理解和回報,但是很少有家長會反思,他們給孩子的愛到底是不是孩子最需要的。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盧旭東部分認同了葛雷旗的說法后,也道出了他們這輩人的心聲。
小盧稱,很多家長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完全按照家長的意思去做,沒有一點民主。孩子并不是家長實現個人愿望的工具,也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家長沒有權力為孩子規劃好本該由他們自己探索和設計的人生。因為那樣很容易讓子女形成逆反心理,加深雙方的代溝,而且父母們始終都不認為自己有錯,而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
南京農業大學一學生代表補充說,其實有時雙方都想交流,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方式,父母的辛酸也就是必然的了。但這也不能全怪家長,因為父母的成長環境和知識水平使他們沒辦法采用一種讓孩子理解他們的教育方式。
“難道神圣的大學給兒子帶來的僅僅是虛榮和浮躁?”
下崗后僅靠經營小生意為生的單身父親王志翔在發言中說,他的兒子在中學時還十分體諒地幫他擺地攤,但上了大學后就再也沒去過擺攤點,說是被同學看到會很丟面子。而且,兒子用錢變得大手大腳了。兒子的變化使王志翔感到很困惑,他質問難道神圣的大學給兒子帶來的僅僅是虛榮和浮躁?研究生之父老吳也一直在尋求答案,“為何孩子的學歷越高,越不講道理,越不能接納和體諒父母”?
這兩位家長的發言都將矛頭指向了高校。南京財經大學宣傳部部長張圣兵說,除了家庭疼愛“過火”外,學校引導不足、社會機制缺乏也是造成“辛酸父親”現象的兩大因素。學校為何引導不足呢?目前,不少高校在辦學方針上都存在一大傾向:科研是高校工作的重頭,其分量遠遠超過了教學,而教學的比重又大大超過了育人。這是高校求生存的無奈之舉。因為現在對高校的評估名目繁多,其中考核的重心又落在了課題、實驗室等科研項目上,在這一指揮棒下,高校只好將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李學芹
中國青年報記者 郁進東)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