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0歲的孩子有哪些煩惱?渴望玩具,無法擁有獨立的空間,討厭衣服的顏色……看似簡單的煩惱里,隱藏了他們的心里秘密:煩惱越來越成人化。解決煩惱的辦法也各有不同:摔枕頭,在樓下拼命地奔路,向寵物傾吐委屈。不久前,鄭州市一所小學首創了“把煩惱拋開”的“情感渲泄課”。本報調
查問卷顯示,在情感渲泄的背后卻折射出了“小學生的煩惱正在成人化”。
一次有益的嘗試
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班會。主題是:“把煩惱拋開”。嘰嘰喳喳的學生們興奮得無法安靜下來,班主任谷傳慈站在講臺清了清嗓子,然后大聲地制止了臺下的交頭結耳。
11月12日15時30分至16時10分,鄭州市中原區伏牛路小學四(4)班的學生聚在教室里,不談學習,卻談個人的煩惱。把各自的煩惱說出來,然后找一個辦法,讓煩惱消散。
黃旭菲的煩惱一大堆:對門的鄰居家經常在晚上打鬧,讓好無法寫好作業,第二天被老師吵;媽媽讓她穿不喜歡的衣服;喜歡長發,媽媽卻讓剪成短發……
賈哲說,家長不讓他和同學玩,不讓買娃,不讓上學時書包不讓裝喜歡讀的課外書。這些都是他的煩惱。
……
全班53名同學各有各有的煩惱。有的同學說著說著就流下眼淚,顯得很委屈。谷傳慈老師說,沒想到同學們會有這么多的煩惱。
有了煩惱,如何進行自我調節?黃旭菲的辦法很多,有時是大哭一場,有時對毛絨玩具訴說,有時對著玩具亂打。賈哲的辦法是看動畫片,或者彈鋼琴。“一天不理人,或者練太極拳。”賈興隆說。他的煩惱是天生啞嗓子,唱歌跑調,媽媽不讓他做飯、洗衣服。
在這節課上,老師不僅讓同學們說出各自的煩惱和消除煩惱的辦法,還讓他們當眾消除煩惱。王君臨對著魚缸,向魚缸里的魚敘說自己的煩惱。魚缸是他從家里帶過來的,里面的金魚已經養了兩年,“我對它非常有感情。”王君臨說。對著魚兒傾敘后,心情好多了。有的同學則拍打自己帶來的玩具。
男生們大多把漫無目的奔跑作為發泄煩惱的方式。“放學以后,圍著操場跑吧。”班主任谷傳慈對這些男生說。
下課鈴聲響了,許多同學意猶未盡。“老師,下一次再開這樣的班會?”他們圍著谷傳慈問。他們告訴谷老師,通過這種方式,有了一種渲泄機會,覺得心里舒服多了。
成長中的煩惱
“小學生也有自己的煩惱,如何不及時消除掉,不僅會影響學習,還會影響正常的心智發育。”四(4)班班主任谷傳慈說。因為有這種想法,她才組織了這次特別的班會。
谷傳慈說,既然特別,就叫情感渲泄課吧。這節課本來是體育課。她與體育老師商量之后,就占用了這節課。之前,她把這個想法告訴校長任濱,并得到他的首肯。
為了上好這堂課,谷傳慈用一周的時間來準備,白天跑到圖書館、書店收集有關小學生心理的資料,晚上到網上查找,僅“心理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資料就上百條。“看著重要的都認真讀一讀。”谷傳慈說,沒有時間細讀的,也大致瀏覽一下。她還提前一周向同學們征集煩惱和解決煩惱的辦法。每個同學都交上自己的問答卷。煩惱內容之廣令谷傳慈很吃驚。她說,發現學生的煩惱,然后才能幫助他們盡快恢復快樂的天性。
她將大小不同的紙張,根擾內容不同進行分類。經過統計,這些問答卷里涉及的煩惱有3大類,60多種。來自家庭、學校、與人相處的問題都成為這些小學生的煩惱。
根據伏牛路小學提供的學生資料顯示,谷傳慈老師所帶的四(4)班學生年齡幾乎是清一色的10歲。谷傳慈認為,10歲的孩子在父母眼里,可能還是很小很小的兒童,其實不然。“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對是非、愛好有著明顯的界限。”谷傳慈說,班里的一名女生有一段時間情緒很低落,后來谷傳慈在這名女生的日記里找到答案。日記里寫道:“媽媽非要讓我穿一身黑色的衣服不可,我非常不喜歡。因為,有個同學曾經我說過,這樣穿法不吉利,會帶來不幸的。我希望自己一直都是幸運的。”事后,谷傳慈找到了這名女生,告訴她,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但是,如果不喜歡衣服的顏色,可以直接跟媽媽說,并講出理由。后來,這名女生換了衣服,又變得神彩飛揚。
谷傳慈說,家長往往就忽略了這些不經意的細節。如果老師不能及時發現,對學生的影響可能就越來越不利。
被采訪的金橋小學、幸福路小學的老師也表示,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課已經不僅限于書本,還要注重他們的動態情緒,及時消彌他們心里的不安非常重要。
調查問卷得來的結果
11月14日下午,《鄭州晚報》記者在紫荊山公園向隨即發放了50份問卷。發放對象是帶著小學生的家長。問卷即答即收。內容設置兩部分,正面是第一部分,由家長答,兩個題:“1、你知道孩子有哪些煩惱?2、說出一個讓孩子開心的辦法。”背面是第二部分,由學生答,“1、你的煩惱是什么?2、忘掉煩惱需要多少時間?3、有了煩惱怎么辦?4、爸媽為你做什么你最高興?4、學校及班級、年齡?”
發放這份答卷的目的是想了解,父母真正能否了解孩子。同時也想知道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50份答卷全部收回,然后加以統計,統計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到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共38份,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8歲。
經過統計得到如下結果:僅有一個孩子沒有煩惱。其余37名學生均有不同的煩惱。最多的列出5個煩惱。這些煩惱的類型與伏牛路小學四(4)班的結果很類似。來自學校的煩惱除了學習成績不好,還有同學之間的相處。來自家庭的煩惱除了家長不讓孩子看電視等娛樂外,就是家長按大人的想法要求孩子穿衣、待人接物等。有些煩惱已經超過預想的程度。
通過比照每份答卷的正面與背面,一個驚人的發現是,被重點關注的37份答卷里,有21個家長無法知道自己孩子真正的煩惱。有15個家長無法知道孩子最喜歡做什么。
在答卷里還發現,這些孩子們的煩惱往往會停留約3天。解決煩惱的辦法,不盡相同,但他們的辦法顯示了思考的成熟,而不僅僅是“玩山車”“買新衣服”就可以消彌煩惱。
“小學生的煩惱正在成人化。”谷傳慈11月13日接受《鄭州晚報》記者采訪時透著些許擔憂。與后來這次的統計分析相類似。
結果也令許多家長吃驚。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心里想什么,他們完全知道,其實卻不然。“成天看著他吃飯、穿衣、成長,家里什么也不缺,沒想到他還有這些煩惱。”家長王曉麗說。她的孩子在緯五路一所小學上五年級,孩子的煩惱之一是,家長從不讓他交自己的朋友。無法滿足愿望的孩子只好買來好多玩具熊陪伴。
“家長除了做孩子的監護人,還要學會做孩子的朋友。”谷傳慈說。與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增進溝通,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煩惱。
待釋的禁錮
“允許孩子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河南財經學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周正接受鄭州晚報采訪時說,孩子的煩惱不應被忽視,家長和老師除了積極地引導他們盡快消除煩惱,還要允許他們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渲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嘗試。他說,
心理健康的孩子有時和成人一樣,有著自己內心的種種情緒體驗。因為無論是良好情緒還是不好的情緒若作用時間長,強度過大,都會帶來身心的損害。
伏牛路小學四(4)班班主任谷傳慈已經有13年小學教學經歷。她根據多年來的觀察發現,小學生有三個年齡段比較明顯,在一、二年級,孩子的心里幾乎沒有想什么,考試成績高低大致不影響他們的心情。家庭和社會上的影響也會傳遞到他們的思想里。在三、四年級,孩子們已經有了明顯的獨立判斷能力,學習成績、同學相處、家長要求等等,這些都可能成為影響孩子們情緒的因素。這些因素是時時存在的,因而孩子們有自己的煩惱屬正常現象。她同時發現,近幾年來,有煩惱的孩子越來越幼齡化。往往在家長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孩子們可能已經有了自己的煩惱。
第一次給學生上“情感渲泄課”,顯然讓谷傳慈嘗到了甜頭。同一學校的有些班主任來向她“取經”,希望能把學生的煩惱解除掉。她透露,下一次解除煩惱的班會內容是請家長參加,“讓家長真正了解自己孩子的煩惱,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去掉煩惱,也會少給孩子帶去煩惱。”她說,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心態下,不知不覺給孩子帶來煩惱。
小學生是否需要專業的心理教師?心理健康專家周正認為,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家長和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就兼任了心理教師的角色。谷傳慈說,她曾考慮過找專業的心理專家來主持“情感渲泄課”。但她認為,孩子在信賴的人面前發泄自己的煩惱會更有效。谷傳慈畢業于鄭州師范,有關心理課程主修有《心理教育》。“但是已經落伍了。”她說,在互聯網時代,孩子了解的領域有時會超過成人。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已經引起重視。除了伏牛路小學,其他小學也有關注。“我們要求教師要注重情感教學。”金橋小學校長丁海濤說,要讓小學生的童心完全放飛,才能有良好的心智狀態。
(楊宗錦)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