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期做了一個簡單的研究及分析,嘗試觀察樓價與城市競爭力的數值關系,大致發現有著不輕的成正比率,即競爭力高的城市,樓價普遍也高些。資料主要來自內地首十三個被喻為最具競爭力的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杭州、天津、寧波、南京、溫州、大連、青島及廈門,且以上排序是由評價最高而下,即
上海為最具競爭力;資源來源主要來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四年所刊登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定位,讓中國城市共贏」搜集得來,以及一些公開的房地產價格報道,包括網上資源。
至于其競爭力所涉及的主要環節,則包括城市的經濟增長率、生產效率、就業率、人均收入、企業管理效率、城市行政效率,城市資源及市場定位策略、人才水平,以及執法效率等。
這許多不同環節的評估經組合整理后,得出一個綜合城市競爭力分數。經過簡單統計及分析后,有一些觀察及推論如下:
一、樓價以商品房住宅平均樓面價格計,和城市的綜合競爭力評分比較,呈正數值關系:約為零點七二;若再較細致分析,則平均樓面價格與人均收入,城市的定位及市場占有率(即其所出產的商品或服務占該商品或服務整體市場的比率)等更有關連;然而,就業率、生產率、城市經濟增長率等沒想像中高,雖非完全無關。
二、城市經濟增長率不但和樓面價格關系未如預期的高,與另些環節如生產效率,市場定位及市場占有率,以致人均生產/收入等也不太高;或許不單是資金多流動就可令資產價值或價格提升。
三、城市生產效率亦不像有著很重的影響,雖與人均收入的確有些少許的數值關連;或許生產仍未是以附加值取勝,亦即意味大致仍然是以量較質為主。
四、報告提及城市行政管理、企業效率,以及人才提升的重要性,這反映若要創造較高及較長期的價值,有著足夠兼有一定專業及技術水平的工作人口甚為重要,因這直接影響人均收入,而這又影響資產包括物業價格。
五、城市爭取所需人才,兼需和別的類同級別或性質的城市比賽吸引這等人才;長期而言,愈能吸引人才的城市比較可有更高的增長及價值創造機會,這除涉及商業及工作機會前景外,亦涉及一些較軟性的層面如生活設施、環境等因素;或許如一些外國經驗一樣,各城市之間就其優勢找尋其經濟空間以致所需人才。
總括而言,以內地人口之多及預期城市化的進度,市與市之間均存在競爭及合作機緣,其中適合的人才會很吃香。
特約編輯:倪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