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大佬潘石屹在“SOHO·尚都產品發布會暨‘后8·31時代’主題圓桌論壇”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市場上的聲音和媒體上的聲音都是一個聲音,這實際上是很可怕的事情。
現在,我們的確聽到了同一種聲音——房價繼續上漲不可避免。據媒體報導,在剛剛結束的2004中國(四川)第二屆房地產形勢報告會
上,與會一些專家和房地產業內人士均表示,我國房地產市場不存在泡沫,房價將繼續上漲。
為何選擇在這個時候,房地產界異口同聲地一起否定地產泡沫的存在,鼓吹房價還將繼續上漲呢?這顯然同央行加息有關。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引起了震動。而一般認為,加息對資產價格泡沫有擠出效應,房地產泡沫則首當其沖。
“降價之聲鮮聞,爛尾樓盤少見,強弱實力不分,大小開發商共贏”,有人這樣來描述這幾年來國內的房地產市場。事實也的確如此,在過去的幾年中,房地產開發商根本沒必要像其他廠商一樣展開價格競爭。因此,在地產巨頭之間,幾乎從來就沒有哪怕是擦槍走火的商業爭斗,這就很容易結成價格聯盟,也很容易找到利益一致的代言人。這也就是一個聲音的由來吧?
“房地產沒有泡沫,房價還將繼續上漲”。這話放在加息前,也許會有很多人相信,可今天,在加息之后,又會有多少人相信呢?
據《經濟》雜志報道,美國《紐約時報》不久前指出,中國的房屋空置率已超過國際警戒線,同時質疑中國房地產的泡沫是否已經開始出現破裂。該報道稱:在上海大約有1/6的高級住宅是沒有人住的;在北京為1/4;在深圳附近為1/3。而且在未來的幾年里,房屋的空置率一定會在目前的基礎上大幅增加。
對于《紐約時報》諸如此類的斷語,我們自然有理由懷疑,不去相信它。
然而,我們感到不安的是,我們自己的一些專家學者所發出的聲音,同樣讓我們不敢相信。原因是,這些專家學者、房地產開發商僅僅根據產銷率較高、空置率較低,就輕易得出了我國沒有房地產泡沫、我國房價還將繼續上漲的結論。
現在,我國地產界人士之所以喊漲的理由是基于——整個中國的住房空置率是下降的,北京的空置率亦然。房價普遍上漲并不意味著“泡沫”,而是表示需求的客觀存在。
那么,真的只因為存在客觀需求房地產就可以沒有泡沫?
即便“產銷率較高、空置率較低”這些數據都是非常準確的,業內人士都知道,房地產泡沫除了房屋空置泡沫外,也還有地產價格泡沫和房地產投資泡沫。
當年,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屬于典型的地產價格泡沫。日本六大城市的地價指數,在上世紀80年代的10年間上漲了5倍,在泡沫鼎盛時期,據稱其地價市值總額高達4000萬億日元,相當于美國地價總值的4倍,土地單價為美國的100倍。可惜好景不長,1991年以后地價暴跌,房地產市場崩潰,遺留下來的壞資產在銀行帳簿上至少高達6000億美元,日本從此陷入通縮深淵。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海南的房地產泡沫,則屬于典型的房屋空置泡沫。泡沫最終給海南留下了450多萬平方米的空置商品房、報建面積1600多萬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2萬多公頃的閑置土地和500多億的積壓資金。房地產投資從1993年、1994年連續兩年超過57億元,一下子跌到1998年的8億元,開發企業從高峰時的5000多家,最后剩下不到10%。
而當年的香港房地產泡沫,則屬于典型的房地產投資泡沫。當初的香港,房地產價格持續飛漲,人們寄希望于一種虛無縹緲的預期,一個勁兒地置房投資,甚至當月租金收入低于月供時,也不例外。最終的結果是,房屋租賃市場需求一路下降,房租收入與月供差距日益拉大……香港樓價從1997年最高峰開始持續下跌,6年來累計跌幅已達65%,港人財富蒸發了2.2萬億,平均每個業主損失267萬港幣,負資產人數17萬人。
明白了房地產泡沫有地產價格泡沫、房屋空置泡沫和房地產投資泡沫這三種,大家也就知道了房地產供需兩旺,甚至住房空置率下降,其實,也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大家知道,房屋的需求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人是購房自住的,另一部分人則是做投資用的。因此,從投資角度講,房地產其實是一種資產商品。而資產商品與其他商品有很大的不同,價格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買賣雙方對未來收益的預期。而且,這種預期有一種“自我實現”的性質。房價越漲,越有更多的人預期看漲而入市搶購。搶購又促使價格進一步上漲,價格上漲,又進一步增強看漲預期……
這么循環下去,最終的結果會是什么?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形成房地產投資泡沫。當年的香港,不就真是這樣的?
對此,地產界人士誰不心知肚明呢?
如果地產界人士大家異口同聲地一致喊漲,現在,也許還會哄得一些不明真相、猶豫不決的潛在購房者咬一咬牙變成現實的購房者。可這樣做的結果,雖然會賣出部分空置房屋,卻是更加透支了房地產市場的購買力。因此,雖會贏得一點眼前的利益,但最終損害的還不是開發商自己的長遠利益?
而更為可怕的是,如果房價脫離了老百姓實際購買力的情況下,繼續猛漲,越抬越高,那么,一旦房價止升回跌,就會是急劇下滑,最終導致樓市崩盤,地產界會首當其沖遭受打擊……
因此,地產界為自身利益計,也不要自欺欺人,飲鳩止渴了! 作者:章林曉
特約編輯:倪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