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鄉”的齊魯大地,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源遠流長。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維護山東良好信用形象,是9000萬齊魯兒女的共同責任,也是歷屆省委、省政府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著力點。2003年6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推動“誠信山東”建設的決定,更是將山東這個禮儀之邦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全省
上下以政府、個人、企業三大信用系統建設為抓手,將誠信建設貫穿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過程。
社會信用靠政府信用推動
社會信用,靠政府信用來推動,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正是基于對自身責任的深刻認識,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打造“誠信山東”,政府必須率先垂范,言必信,行必果,取信于民。通過政府的誠信建設,帶動全社會誠信建設,成為我省誠信建設濃墨重彩的一筆。
2001年春,以提高行政效率、優化發展環境為主要內容的“政府提速”工作,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展開。省政府分三批對省級行政審批事項進行了清理和壓縮,精簡比例高達61.7%。與此同時,3200多個政務中心和便民窗口在省市直部門和全省各市縣建立起來。全省各級政府工作作風明顯改進,行政效率明顯提高。
誠信來自于透明。圍繞建設“陽光政府”,各級充分利用政府網站等多種途徑,面向社會及時發布政府規章、辦事制度和政務信息,大大提高了政府運作透明度。
個人信用是社會信用之基
近年來,結合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民中進行的誠實守信教育,在齊魯大地日漸形成強勢。在各級各部門的推動下,全省范圍內開展了“商德商譽教育”活動。全省共有210多萬名職工參加了學習和培訓。
針對個人信用建設涉及面廣,運作模式復雜的實際情況,我省注意從重點領域和重點群體入手,強化對社會重點人群從業經歷、信貸消費、不良記錄等個人信用征集。濟南市為近萬名回國創業人員、高新技術從業人員和企業法人代表建立信用檔案,為建設個人信用體系探索了新路子。通過完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全省個人消費信貸總規模由2001年的275億元提高到2003年的833億元,年均遞增74%。
讓不守信企業無處藏身
惡意逃債、合同違約、商業欺詐、假冒偽劣等企業失信現象,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當務之急,也是誠信山東建設的重點。
從2002年開始,我省組織專門力量進行“誠信山東信息網”的總體設計和研究開發。2003年4月網絡基本建成并開始試運行。目前,信息網累計收集整理了2.8萬戶企業的基本信息和650戶企業的信用信息,大大提高了企業的信息對稱度,減少了企業的失信行為。
只有健全失信懲戒機制,才能使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得到保證。為此,省工商局制定出臺了《山東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統企業信用管理辦法》,完善企業“經濟戶口”。從2002年6月份開始,青島市逐步建立起勘察設計行業誠信檔案庫,并對該庫實施動態管理,先后對20多家本地勘察設計企業進行了通報批評,清出了17家違規外地企業。通過各種努力,2003年,全省通報制裁逃廢金融債務企業59家,涉及金額28億元,與2001年相比,分別減少290家和56億元。使全省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明顯增強,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目前,我省擁有全國馳名商標29件,中國名牌40個,山東名牌465個,全國守合同重信用企業95家,省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2417家。□ 本報記者 宋 弢 本報實習生 王文靜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