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壤市民舉行反美集會(美聯社圖片)
2005年是朝鮮解放60周年、朝鮮勞動黨建黨60周年、朝鮮實行“先軍政治”10周年、朝鮮與韓國簽署“6·15南北共同
宣言”5周年。這一年對朝鮮人來說應是很有意義的喜慶的一年,但敵視朝鮮的美日等國媒體一會兒猜測朝鮮政府將于明年討論金正日的接班人問題,一會兒捕風捉影地稱朝鮮目前政治動蕩。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散布謠言,企圖搞亂朝鮮。
美日變本加厲詆毀朝鮮
11月25日,路透社、法新社和《朝日新聞》等媒體同時爆出所謂的“重大消息”,稱到中國執行公務的朝鮮官員只佩戴了金日成像章,而沒有佩戴金正日像章,朝鮮的部分場所摘掉了金正日畫像。這些消息一出籠,馬上在部分美日媒體中產生了連鎖反應。有些媒體稱,金正日最近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去世時,是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代金正日發的唁電。而一些整天監聽朝鮮的所謂“朝鮮問題專家”稱,朝鮮媒體好幾次在提到金正日時省略了“敬愛的領導人”這樣的稱謂,他們認為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
對于這些“反常跡象”,美日媒體展開了又一輪“大膽猜測”。《紐約時報》引述某官員的話稱:“我們應該考慮一下,朝鮮將會發生一場政變的可能性。”《朝日新聞》的標題是:《朝鮮不穩定的揣測》。話說得最露骨的還要算日本自民黨代理干事長安倍晉三。他在富士電視臺作節目時暗示:“(朝鮮)有可能發生政權更替,日本有必要模擬一下(朝鮮政變后的對應措施)。”過了3天,安倍又出現在朝日電視臺,聲稱“經濟制裁可以改變他們的政策,也許會最終導致政權更替。”安倍晉三話音未落,馬上有媒體報道說,中朝邊境最近出現了異常的軍事調動,中國正準備將1萬人的部隊長期部署在靠近朝鮮的邊境地區,“以防朝鮮出現政治動亂”。
中朝兩國批駁謠言
對于美日媒體傳言“朝鮮政權不穩”以及“中國在中朝邊境部署上萬軍隊”,朝鮮官方媒體予以否認,聲稱有關傳言是“毫無根據的謊言”。新華社也引述一名朝鮮外交官的話說,“這從來沒有發生過,也永遠不會發生。有關報道是美國及其同伙企圖顛覆朝鮮的陰謀”。11月24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在新聞吹風會上回答記者有關提問時指出,有關中國在中朝邊境駐扎上萬軍隊,以備朝鮮發生政變時封鎖邊境的消息是“捕風捉影、無中生有”。武大偉表示,他今年八九月份訪問過朝鮮,發現朝鮮發生了很大變化,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朝鮮領導人與朝鮮政府也在著手進行經濟改革,朝鮮人民的生活比以前也有了明顯改善。
就連一些美國媒體也對上述猜測表示懷疑。一位美國媒體駐京記者在一篇報道中這樣寫道:“一名剛于11月23日由平壤飛抵北京的加拿大游客說,在平壤,到處都可以看到金日成和金正日父子的畫像,從政府建筑物到地鐵,他們的畫像無處不在。北京的朝鮮大使館外,也如常地掛著金正日畫像。密切關注朝鮮動態的一個日本新聞社也表示,“朝鮮沒有出現不尋常的情況。”《華盛頓郵報》引述一名曾經在朝鮮工作過的西方外交官的話說:“有關金正日的猜測都是胡說八道。
美國新保守派高調反朝
美國媒體近期大肆炒作有關朝鮮政權不穩的謠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政府內新保守派勢力對朝鮮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強硬。美國國際新聞社日前在一篇題為《美國國內強硬派推進朝鮮政權交替計劃》的文章中寫道:“如果在解決朝鮮核問題上沒有任何進展,布什政府將采取強硬措施。”
美國極端保守的“企業研究所”研究員、朝鮮問題專家尼克爾斯·艾弗斯塔特在最新一期《標準星期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推翻朝鮮政權》的文章,為美國政府出謀劃策,其中就赤裸裸地提出了“推翻金正日的六大戰略”。這些戰略包括:推進推翻朝鮮現政權的政策;規定對朝談判成功和失敗的標準;增強中國對朝鮮問題的“責任感”;對韓國內部的親朝派采取果斷措施;準備使用非外交手段;推翻朝鮮現政權之后重新制定在朝鮮半島的政策。
美日態度為何更加強硬
美國政府近期對朝鮮的態度為何會趨于強硬?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總統布什的成功連任,使他更加確信自己在第一任期執行的強硬外交路線符合美國民眾的口味。在連任成功后,布什就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自己“通過大選贏得了許多政治資本”,他將在第二任期“把它花出去”。這個“政治資本”,自然包含了強硬的單邊主義外交。布什近期對內閣進行了大規模改組,由于新內閣里是清一色的“鷹派”人物,加上有共和黨控制的參眾兩院支持,以及整個美國社會趨向保守,布什新內閣在制定和執行對外政策方面比過去更為強硬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在日本,對朝態度成為近兩年來日本政治家給自己“加分”的重要手段。在日本人質事件明朗后,日本媒體對朝鮮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轟炸性地進行了大量負面報道,在日本民眾中損害了朝鮮的形象。在這種情況下,一直主張對朝鮮不作任何妥協的安倍晉三等人在日本民眾中很受歡迎。只要媒體出現涉朝報道,安倍等人都要出來評論一番,向朝鮮施壓。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來說,在“對話與壓力”的對朝方針下,不斷讓安倍等人發言,既可以保持對朝壓力,也可爭取右翼的支持;而對于安倍等人來說,在國民關心的問題上,每一次“出人意料”的表態都是撈取政治資本的大好機會。(唐勇
曹鵬程)
編輯:魏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