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汽車公司正與遼寧華晨汽車商討合作事宜,準備將塔塔自主開發轎車引入中國,并在遼寧投資設廠
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如果這個項目成功,將是印度在中國投資的第一家大型制造業企業,將成為印度汽車工業加速“中國制造”的里程碑
在知名世界汽車企業紛紛登陸中國市場后,一
向默默無聞的印度汽車廠商,正在謀劃撬開商機無限的中國市場的大門,希望能在中國汽車市場上切得一塊蛋糕。
前不久,印度塔塔汽車公司與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一項諒解備忘錄———擬將塔塔汽車引進中國,盡管此舉事前沒有聲張,但還是引起了業內外的極大關注。由于該合作項目尚在進行過程中,具體內容還不得而知。從目前情況來看,“戀愛關系”已經確定這一點是毫無懸念了。
精心打造自主品牌
總部在孟買的印度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塔塔汽車",是印度人自主開發的"土產品",迅速成為轎車市場的新亮點,也成為印度人的驕傲,大長了印度人的志氣
以汽車業自主品牌發展軌跡來看,總部在孟買的印度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塔塔汽車”,是印度人自主開發的“土產品”,迅速成為轎車市場的新亮點,也成為印度人的驕傲,大長了印度人的志氣。2004財年占印度汽車市場(包括商用車及轎車)份額達59%,共制造了31.43萬輛,較上年度增長43%。其中2.2萬輛用于出口,增長125%,均大大高于全行業增長率。雖然在5年前塔塔才開始進軍轎車市場,現時已占據其國內市場第二位,市場份額為15.5%,其自主開發設計的Indica(印迪卡)轎車也為印度市場所認同并出口海外,1998年上市時售價約合人民幣5萬余元。
精心打造自主品牌,在印度市場取得不菲的成績后,塔塔就已開始其全球擴展戰略,邁開了自主品牌“跨國之戀”的步伐。
"跨國之戀"艱苦跋涉
在與羅孚汽車合作失敗后,塔塔還是憑借其不倦的努力進入英國市場,試圖在已經成熟的英國市場爭一席之地。之后,塔塔開始籌劃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市場
幾年前,塔塔進入海外擴張階段,開始了自主品牌“跨國之戀”的艱苦跋涉。先是與英國羅孚汽車進行過談判,塔塔汽車曾成功地將自主開發的CityRover轎車賣到了英國,獲得了4年出口10萬輛轎車的訂單。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家公司出現了分歧,主要集中在價格問題上,羅孚希望通過降低汽車價格或者增加免費配件來加強競爭力,并且希望塔塔能夠承擔其中的一些費用。但由于在英國的市場銷路不好,致使塔塔出口汽車的庫存越來越多。而且這些車都應羅孚的要求,在外觀上作了改變,這些改變又使得它們不適合印度市場。塔塔最后只好與羅孚分手。
不過這并沒有挫傷塔塔進軍海外的決心,在與羅孚汽車合作失敗后,塔塔還是憑借其不倦的努力進入英國市場,試圖在已經成熟的英國市場爭一席之地。之后,塔塔開始籌劃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塔塔在亞洲首先選擇的合作是伊朗最大汽車生產商Khodro。由于伊朗方面責怪塔塔對建立合作的進度太慢,轉而與印度其他的廠家建立了合作關系,塔塔進軍伊朗的計劃宣告失敗。塔塔汽車沒有灰心,繼續加緊擴張,今年收購了韓國大宇旗下的一家卡車廠,接著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國。
"跨國之戀"情定中國
與以往的印度公司試探進入中國市場的"小心翼翼"不同,這一次塔塔對于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晰---便是其Indica(印迪卡)生產平臺的產品
中國高利潤、高增長的汽車市場吸引了塔塔。之前由于華晨的變故,談判中斷。按照塔塔的分析,中國的汽車市場要遠遠超過印度,而且中國的生產成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對塔塔是最大的誘惑。因此,這次塔塔以百折不撓的決心終于取得了“跨國之戀”歷史性的突破。與以往的印度公司試探進入中國市場的“小心翼翼”不同,這一次塔塔對于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晰———便是其Indica(印迪卡)生產平臺的產品。這是塔塔進入新市場最具競爭力的武器。塔塔準備以其打開自己的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把中國作為“制造中心”。
現在,這一合作已經完全浮出水面。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寶善表示:在微型轎車領域,華晨集團極有可能與印度塔塔合作。
從塔塔方面而言,充滿機遇的中國市場無疑是吸引其進入的最大動因。此前,塔塔汽車執行董事V.Sumantran在訪問中國時曾表示:“中國未來將成為一個汽車制造大國,而且中國有比我們更大的市場,所以塔塔通過與華晨合作,便可分享中國的增長。我們的開發成本較低,只有美國及歐洲的25%左右,而中國的生產成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合作可把我們的優勢整合起來,創造更大的競爭力,這對大家都有好處。”塔塔汽車集團乘用車分部執行官蘇曼特表示:“中國未來將成為主要的汽車生產基地,中國市場比印度市場大得多。我們看中的是中國市場的快速增長的潛質。因此,通過和華晨控股合作,塔塔能夠有機會進入中國市場。”
"跨國之戀"帶來的反思
雖然華晨和塔塔方面都不愿意透露過多的合作細節,但印度汽車此舉帶給中國汽車市場的反思卻已經開始
作為和中國有著相似背景的發展中大國,印度也一直在為其落后的工業體系尋找新的支撐點。1993年,印度政府調整產業政策,有條件地向國際汽車工業巨頭打開國門。剎那間,十數家汽車界巨頭先后以合資合作、投資建廠等方式涌入印度市場。得益于外來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與管理以及婦孺皆知的品牌,印度自己的汽車工業和消費市場沒有錯過這個機會。該國轎車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呈高速增長態勢,形成年產120萬輛的生產能力。然而,他們沒有停步,進而轉入發展自主品牌和出口的新階段。
人們注意到,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度制造業、加工業等低端產業正來到中國投資。雖然同為廉價勞動力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但中國優越的投資環境和較好的基礎設施仍然吸引著印度的民營企業,相比而言,它們具有更強的追求盈利的動機。目前,印度來中國投資的企業比例遠遠高于中國到印度的投資比例。
雖然華晨和塔塔方面都不愿意透露過多的合作細節,但印度汽車此舉帶給中國汽車市場的反思卻已經開始。這里的業內人士認為,塔塔的自主品牌“跨國之戀”,無疑將給中國汽車廠商的自主品牌建設帶來一些新的思考。
反觀我們的汽車工業,與印度汽車業相比較,中國汽車業的發展要快得多,整體實力也要強得多。與塔塔汽車相比較,比它大而強的中國汽車企業不下10家。然而,我們到底能有幾家像印度塔塔汽車那樣通過自主品牌對外擴張的企業呢?為什么喊了這么多年,我們的自主品牌一直打不出去?
問題就出在我們的營銷思路上,從企業自身來講,由于目前國內汽車市場正處于高速發展期,大部分汽車生產企業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國內市場,想在中國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因而忽視了對國際市場的開拓,說得尖銳一點,就是不愿意拓展出口,不愿意花大力氣開發自主品牌,認為得不償失,其實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于國于民于汽車工業的發展都不利,現在是到了該重新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