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建一個邊貿市場,越南就在對面搞一個對等口岸,它們就像一個個"橋頭堡",是中國和越南商家的必爭之地
2004年夏,中越邊境的廣西段"硝煙"再起。與20多年前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和平硝煙"。開始于2002年10月的中越邊境勘界排雷行動進入第四勘季排雷作業,200多名排雷官兵為保護邊境和平,日夜奮戰在
雷場。2004年10月17日,《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來到中越邊境曾經是面積最大,受害最重的雷區--廣西憑祥,沿著當年的雷場,出友誼關(即鎮南關)進入歷史上的越南軍事要沖--諒山。這一中越歷史上最敏感地帶的穿越之路,折射出兩國和平、改革和發展的共同路徑。
踏破地雷陣的"先驅"
在憑祥卡鳳村的中越鐵路道口旁,記者找到村里的理發師黃雪明時,他正在他的露天理發攤盤腿而坐。說他這種是坐姿有些名不符實,因為地雷讓他失去了右腿。20年前,他是一個箭步如飛的小伙子。仗著腳力好,翻山越嶺地為越南人送貨掙錢。1984年農歷臘月二十下午一點半,他和幾個村民像往常一樣背著布到山對面的越南去做生意。在邊境附近,他踩響了地雷。那一年,他剛好20歲。黃沒有接記者遞上的玉溪煙,而是慢悠悠地給用礦泉水瓶自制的煙筒點上火。"很多人比我更慘。20多年來,我們卡鳳村被詐死了幾十人。大都和我一樣是在給越南人送貨時踩上地雷的,也有在開荒和砍柴時被炸的。""1983年中越邊境的硝煙未散,雙方的邊民就在邊境山坳口自發形成互市點,使昔日的雷場變成了兩國商品交易的商場。"廣西南寧地區行署副專員磨長英說。
卡鳳村黨支部書記余勝春回憶,從1984年開始,全村大約80%的村民都參與了與越南同登鎮的民間自發邊貿。"能去的都去了,越南那邊特別需要中國的布匹、糖精、電視機、收錄機、手電筒等一些生活用品,我們再把越南的龍眼、銅、黃金這些東西運回來賣。每次都要背上50公斤的貨,這樣一來一去,一天能掙100塊錢,"他說,"這在當時是一比巨款。"與卡鳳村相鄰的隘口村,靠卡鳳人在前面踩出地雷陣,他們在后面做銷售也賺了錢。卡鳳人賣到越南的貨物由他們負責到南京采購,卡鳳人帶回中國的緊俏商品,也由隘口人銷售。隘口村可以說是中越民間邊貿的第一個交易市場,成了靠做中越邊貿最早富起來的憑祥村莊。
從雷場到市場
弄懷和浦寨是憑祥兩個最大的邊貿市場。一進弄懷市場,但見成百上千家拉閘門式的商鋪在馬路兩邊延伸,一眼望不到頭。
弄懷市場管委會人員介紹,這個市場的前身是1989年3月開設的一個邊民互市點。1997年,憑祥市政府決定把這個邊貿點遷到離越南同登鎮僅1公里的弄懷。那時,弄懷還只是一個住著10戶人家的小山村。
走進那些大小不足二三十平米的商鋪,賣什么的都有:服裝、衛生用品、電話、電視、電風扇、VCD等等。"別看我們店面小,這只是跟越南人打交道的一扇窗口。其實每家背后都有一兩個大倉庫。"客商們這樣解釋。弄懷市場管委會主任莫炳耀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和越南對等的邊境口岸相比,弄懷市場沒有要國家一分錢投資,還至少間接救活了600家瀕臨倒閉的國內企業。"來自廣東汕頭的馬強輝一人就拯救和給養了他家鄉的20多家企業。"我給家鄉修上了水泥路,建了自己的加工廠,還有很多廠靠我給它們出活,我現在是家鄉最受歡迎的人。"馬老板得意地說。1993年時,馬老板在汕頭的家庭小作坊難以為繼。"那時,家鄉生意不好做,偶然聽說廣西憑祥這邊的對越邊貿已經開放了,就過來碰碰運氣。""剛來時條件很艱苦,沒水,沒電,沒車,去南寧提一次貨要走幾里山路,店鋪也是由破木板搭起來的。這一帶都是雷區,經常聽到地雷的爆炸聲,然后傳來的消息說又有人或畜生被詐死炸傷了。我當時都想撤走。"但他還是挺過來了。隨著生意的步步壯大,馬老板又先后鼓動幾十個潮汕人一起來做生意,并辦起了自己的進出口公司和物流公司,"去年由于越南方面放寬了關稅,是生意最好的一年,文胸賣了幾千萬元,再加上兩個公司,做了一個多億。"1992年,憑祥另一個邊貿市場蒲寨也建立了中越貿易關口。相對于個體為主的弄懷市場,蒲寨的貿易現在多以公司為主,從越南進口也比較多,很多貨物要從浦寨運往憑祥,再由憑祥運到全國各地。
"這兩個市場都緊挨著邊境線,原來是最危險的雷區,為了發展邊貿,排雷時動用了幾十噸炸藥,"一名當地人說,"直到前年這里仍在不斷排雷,友誼關海關的窗戶前年排雷時還被震破了。"
近年來,越南也盯緊了中越邊境的商貿蛋糕。最明顯的變化是,作為中越邊境線上規模最大的邊貿市場,蒲寨今年被一條國境線之隔的越南諒山新清市場奪取了風頭。長蒲寨市場管理人員感到頭痛的是,不少原來在蒲寨經商的中國商人都已經轉移到新清市場去了。莫炳耀說,只要我們建一個邊貿市場,越南就在對面搞一個對等口岸,它們就像一個個'橋頭堡',是中國和越南商家的必爭之地。越南的口岸由國家投錢通公路,當作國家口岸來建設。國家扶持力度比我們更大,政策比我們更優惠。"邊貿轉型的陣痛
上世紀90年代初,中越雙方貿易逐漸放開,配套的掃雷工作開始實施。越南人大批到廣東、浙江等外地客商集聚的弄饒、蒲寨兩個邊貿點進貨。因為資金少,也沒有廣東商人和浙江商人的進貨渠道,沒有競爭力的卡鳳村和隘口村這種原始合作的方式迅速解體。現在,卡鳳和隘口兩村的村民除了一部分又回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大多數第一批的中越邊貿開創者在給那些來做邊貿生意的廣東人或浙江人打小工或做翻譯。
一位基層政府的書記說:"國家邊民貿易上限為6000元的標準,使得一些老板每天收購上百張邊民證做一次生意,邊民本身沒有實力做老板,靠賣邊民證掙錢。"
憑祥像大多數發展到一定規模的邊境口岸一樣面臨著邊貿向國貿的轉型。"作為邊民,他們大多數人沒有能力做國貿。今年年初邊境小額貿易的關稅減半政策已經取消,實行全額征稅,這也引起了人們對部分邊民會不會返貧的憂慮。"這位沒有透露姓名的官員說。當《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想就此問題采訪憑祥市雷多榮市長時,得到的答復是市長正為邊貿問題到北京"跑政策"去了。
專家認為,如果僅依靠邊貿,兩國的經貿合作仍將停留在規模較小、水平較低的層次,更不可能發揮出中國-東盟市場的潛力。對于憑祥等一些邊境地區來說,是一個特殊、優惠的邊貿政策獨享時代的終結,一個競爭、規范的雙贏戰略時期的開始。經濟學專家白津夫認為,憑祥等邊境口岸經濟建設將可能是圍繞成為貿易中心、物流中心、服務中心等展開競爭。憑祥市宣傳部副部長張楊認為,原先簡單粗放型的邊貿方式已經不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市場競爭了,從邊貿往國貿發展是大勢所趨。他說,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使交易手段更加便捷快速,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將不復存在。憑祥的"邊貿時代"過渡到"國貿時代"的進程已經不可阻擋,憑祥需要抓住轉型的機遇,繼續發展,發揮中國到東盟最方便快捷大陸橋的作用,而不是一味被動地對政策等、靠、要。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穆撒/廣西、越南報道)
西南邊境掃雷
●1992年至1994年,中國政府組織了第一次邊境大排雷。但由于受資金的限制,第一次大排雷只清除了主要邊境口岸、通道和邊防部隊巡邏路上的排雷。但邊境地區,仍有大面積雷場存在,數百萬畝良田不能耕種。
●1997年至2000年,廣西、云南邊境拉開了世界軍事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排雷行動。第二次邊境大掃雷把200平方公里的平安沃土交到了邊民手中。其中,廣西邊防部隊先后兩次在中越邊境廣西段展開大規模排雷行動,清除了邊境地區關口、通道、貿易點雷障,排除雷場421個,面積達2874.3萬平方米,排除各式地雷100多萬枚。
●2002年10月起,為中越邊境勘界立碑清障的第三次排雷又開始了。這次計劃用3年時間清障排雷的勘界通道有130余處,立碑工作區220多個,排雷總面積達101萬多平方米。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