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行業批判:傳媒和房地產商一起吹泡泡
檢索有關“房地產泡沫”新聞,大致發現一個規律--立場鮮明反對泡沫論的(以報道傾向性為標準),大都是大城市的所謂市民報紙,或者平時房地產報道和廣告比例較高的專業財經媒體。在房地產市場利益各方主體中,大多數媒體、大多數時候都表現出和開發商站在一起
的立場。事實上,如果想在泡沫模式中贏利,那么在市場行為的全部環節都需要媒體的共謀和協同,而許多媒體也正是在這樣做的。
日前,某報以“李嘉誠看淡房地產泡沫說”為標題報道稱,“近日,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集團(簡稱長實集團)以94.2億港元拍下香港市區一塊土地,是香港回歸以來最貴的拍賣地,也是香港歷史上第二貴的地皮……李嘉誠似乎在以巨資挑戰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等發布的‘地產泡沫說’--近日來上述消息紛紛見諸報端,而這些天香港與內地的地產泡沫說,也正在為研究機構熱炒。”
引文為頭尾部分,省略部分分別是長實在成都與重慶投標買地的內容。全文沒有一字出自李嘉誠之口,更無標題所謂李如何看泡沫說的內容。某些傳媒之無德,莫此為甚。傳媒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中與開發商同謀嘴臉,莫此為彰。
具體來看,媒體在房地產泡沫運行模式中的各個環節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渲染實力,蒙蔽市場。有一個號稱要做中國房地產老大的開發商,去年以行內人士認為“不可能贏利“的價格拍得了一幅地,媒體連篇累牘追蹤報道這個項目的進展,卻沒有一家追蹤它的土地出讓金如何交割,有沒有按時交納。而據未經證實的消息,其出讓金并未按照“招、拍、掛”的規定交納。一個土地的使用權尚未保障的樓盤,其根基就充滿了泡沫。
二、畫餅充饑,指鹿為馬,誤導消費。有了地,挖坑之前先造概念,而且要造地區概念,比如CLD、CXD、“六大商圈之一”、富人區等等。更有甚者,假稱城市發展規劃已經將某處定位為重點功能區域(這個功能必定是樓盤定位賣點或者環境缺點)。這些概念,有的是開發商策劃,媒體傳播,有的直接就是媒體策劃,作為贈送廣告客戶的禮物。至于把某種建筑元素渲染成為某國風情,一個案名夸張成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身份定義,更是某些媒體房地產專刊的拿手好戲。這些畫出來的餅,吹出來的彩色泡泡,到了交易中間就成了需要消費者買單的價值。
三、濫用媒體公信力,濫造技術評價標準,欺騙市場。去年SARS疫情之后,幾家媒體評定了一批“低密度住宅”,當選的居然有位于北京市區2環路以內的單體高層住宅。很多真正的建筑技術專家竟然也在這樣的結果上簽了名。
四、導演熱銷假象,虛構供需關系,哄炒價格。
凡此種種,更多黑幕已經有行內人士公諸于眾。以北京為例,完全與泡沫營銷無涉的樓盤有,但極少。沒有大眾傳播,這些肥皂水是成不了泡泡的。有人對媒體加入沒人買單的“反泡沫說”大合唱疑惑不解,認為沒有利益便沒有動機。在房地產利潤鏈條上,媒體占了重要一環。大城市房地產市場過度營銷的泡沫,最大的收益者就是媒體。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媒體有的房地產記者已經成為另類“狗仔隊”,每天追逐明星開發商的職業過程,不光使他們成為利益共同體,還使他們養成做明星開發商高級傳聲筒的良好習慣。(胡騰)
特約編輯: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