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綿陽主要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片口自然保護區,海拔2700米以上區域箭竹全部開花。最新監測顯示,箭竹開花范圍正在逐步擴大,目前開花區域已達大熊貓棲息地的20%-25%,并已經開始枯萎死亡。該區域以箭竹為主食的大約19只國寶大熊貓,將于今年冬天面臨斷糧危險,從而出現生病、饑餓現象,其生存受到嚴重考驗
。四川省林業廳、綿陽當地林業部門已啟動緊急救護大熊貓預案,隨時準備救助大熊貓。
“到目前為止,僅在片口自然保護區,分布在海拔2700米以上的箭竹已經全部開花。”昨日下午,正在鄉下宣傳保護大熊貓的四川片口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黃立雙顯得憂心忡忡,“而且根據最新監測,開花區域正在擴大,海拔2700米至2500米區域的箭竹也已出現了開花前兆,這些都是大熊貓的主要活動覓食區域。”對于箭竹大面積開花的后果,黃立雙當然知道,竹子開花后會立即枯萎死亡,并在短期內無法得以恢復,而以箭竹為主食的國寶大熊貓,將面臨斷糧的危險。
“根據目前判斷,箭竹開花的情況確實很嚴重。”在綿陽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科辦公室,科長李佐賓再次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消息。他稱,綿陽境內的野生大熊貓數量,占據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而片口自然保護區又是綿陽境內野生大熊貓主要活動區域之一,作為全國大熊貓5大種群的連接帶,該區域箭竹大面積開花死亡的后果不堪設想。
箭竹花開漫山遍野
-保護區內團竹已經全部開花
-海拔2800米-2700米的缺苞箭竹全部開花
-海拔2700米-2500米的還未開花的缺苞箭竹,已出現開花征兆
“當時,我的心里特別難受,感覺好像針扎!”三天前,當黃立雙一行14人經過連續12個小時的長途跋涉后,被出現在海拔2700米的山腰地帶的一幕驚呆了:從2700米的海拔線以上,高約兩三米的箭竹林已經全部開花,原本綠色的“海洋”被無數紫褐色的花朵所取代,一直連綿消失在海拔3300多米的山盡頭,而開花的箭竹竹鞭(即常說的竹竿)70%已經開始枯萎死亡。
據悉,綿陽境內可供大熊貓食用的箭竹共有12種,而片口自然保護區主要分布有青川箭竹、缺苞箭竹和團竹,總面積達7286公頃,其中青川箭竹分布于海拔1600米———2500米,占竹類總面積的60%-65%;缺苞箭竹分布于海拔2500米-2850米,占竹類總面積的20%-25%;團竹分布于海拔2800米以上,占竹類總面積的10%-15%。
“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面積的箭竹開花。”從19歲開始,黃立雙在當地林業部門已經工作過20多個年頭。用他的話來說,這樣的景象也是片口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的第一遭。
據一同上山的李佐賓透露,開花區域已達大熊貓棲息地的20%-25%,并且鄰近的平武縣白馬、黃羊地區也出現了箭竹大面積開花,而在先前進行的監測中,除了平武、北川外,安縣境內王朗、小河溝、雪寶頂、千佛山等保護區及周邊分布的箭竹也正在零星開花。據悉,這些地方都是綿陽境內野生大熊貓的主要活動區域。
“最糟糕的情況還在后面,開花區域還在蔓延。”黃立雙不無憂慮地說。根據片口自然保護區呈交給綿陽市林業局的一份報告,稱保護區內團竹已經全部開花,并陸續干枯死亡;海拔2800米-2700米的缺苞箭竹也已全部開花,并相繼干枯死亡,而海拔2700米-2500米的還未開花的缺苞箭竹,已經出現開花前兆(正在生成花蕾,竹鞭開始枯萎,竹筍停止萌發)。
花禍引發大熊貓生存三大難題
-斷糧危機
-活動區域下移
-棲息地的“島嶼化”
“最麻煩的是,箭竹林開花后短期內根本無法恢復,大熊貓面臨斷糧危機。”李佐賓解釋道,箭竹開花是一種自然現象,周期間隔約為60年,而新竹從發芽到可供大熊貓食用至少需10年以上。
“隨著開花區域的擴大,大熊貓的活動區域已經下移。”李佐賓透露。據悉,一般情況下,片口保護區大熊貓在海拔1800米-3320米的青川箭竹、缺苞箭竹和團竹林內活動,活動范圍較大;在今年前兩次監測中,林業部門發現大熊貓的主要活動區域是海拔2600米-3200米之間,而近期的監測發現,大熊貓的覓食范圍縮小,部分大熊貓活動范圍都已下移到海拔2700米以下,只有少數大熊貓在海拔2700米以上以開花過后但未枯死的竹子為食,但開花的箭竹估計將在今年冬天全部枯死,到時大熊貓不得不向低海拔地區轉移,甚至遷移出保護區。
“如果那樣的話,大熊貓受到意外傷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黃立雙說。據悉,保護區周邊海拔1600米就有居民居住,因人為活動干擾,將會給大熊貓造成缺食饑餓、感染疾病等情況。黃立雙透露,周邊居民區鼠患猖獗,當地居民大多使用鼠藥滅鼠,如果中毒死鼠被覓食的大熊貓誤食,后果不堪設想。
“其實,對大熊貓最大的影響,可能是生存空間的島嶼化。”李佐賓說。他透露,目前中國共有5個大熊貓種群地帶,即秦嶺、岷山、邛崍山脈、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它們是相互連接的,其中片口自然保護區位于岷山,是岷山大熊貓A、B種群的活動地帶,而且處于大熊貓活動的連接地帶,現在片口自然保護區與附近的白羊保護區連接部分都在海拔2500米以上,大熊貓活動范圍下移到山脊兩側,其活動走廊就被切斷,從而造成大熊貓棲息地的“島嶼化”,阻斷野生大熊貓之間繁殖生育的基因交流,更加不利于野生大熊貓的生存。
林業部門的三個應對措施
-加大保護宣傳力度
-加強巡護監測
-發現傷病大熊貓啟動應急預案
“此次箭竹大面積開花所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現在還無法作出具體判斷。”對此,李佐賓面露難色。據悉,在事發后不久,他們就上報給了四川省林業主管部門。
“除了加大宣傳力度外,我們還重點加強巡護監測。”李佐賓說。他透露,林業局工作人員近期頻繁下鄉,向老百姓宣傳保護國寶大熊貓,如果發現野生大熊貓在居住區附近出現,應當立即上報,同時,林業局加強在保護區的巡護監測,除了58條固定線路和22條隨機線路外,他們將每季度巡護一次改為每月一次,重點觀測箭竹開花區域邊緣。
“如果發現傷病大熊貓,我們有一套應急預案。”李佐賓說,得到有關報告后,有關部門組織的專人、專車和專門醫療救護人員會立即出發,原則上能夠在原地救護的,進行救護后放生,如果傷病較重,其將被送往附近兩個專門救護點,即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未發現,有大熊貓缺食引起病、餓的情況發生。”李佐賓說。
“箭竹開花,不會導致大熊貓滅絕。”中國(四川臥龍)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張和民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說。他說,此次部分箭竹開花,他在去年就已獲悉,區域遍布岷山、邛崍兩大山系,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大約每隔60年發生一次。
“從長遠來說,這更有利于大熊貓種群的改善。”他認為。張和民說,熊貓的主食竹子有幾十種,其中一種或幾種開花但還有其他種類存在,大熊貓有嗜好單一食物的習慣,會長時間只吃一種竹子,該種竹子開花死亡后,大熊貓將不得不尋找其他食物,這將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其中老弱病殘的大熊貓可能會被淘汰,此時大熊貓種群數量會下降,但等竹林恢復后,大熊貓的種群也會很快恢復,而且種群生存能力更強,這已經得到事實驗證。最新的研究顯示,大熊貓的遷徙能力很強,甚至達到二三百公里,近年國家實施的保護天然林工程,也為大熊貓提供了更多的棲息地。
曾到現場實地考察的四川省林業廳野生動植物監測保護管理站高級工程師古曉東,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現在開花的區域除了片口自然保護區,在整個岷山山系也已出現,至于具體的影響程度現在還無法判斷,只有繼續關注開花區域的發展趨勢,做好救助病弱大熊貓的應急準備工作。(李銳)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