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園環島和崇文門地鐵站C口是北京兩大短期工集散地。
2004年12月上旬,洗車場老板老宋到求職雜工集中的木樨園環島人行通道去了三次,想以月薪600元、包吃住的條件招幾個洗車工,三次都空手而回。半年前他來招洗車工,報價還是450元,現在給600元還沒人愿意來,問了幾個人,最低要求每月800元,老宋賭氣回絕了
他們。
老宋了解到,以往在北京扎堆的農民工現在可干的活已經越來越多,河北人租車拉煤,山西人回去挖煤,安徽人大多轉戰上海。而他必請的洗車工的月薪還能不能降下來,他心里也沒譜。
就在崇文門中建一公司門口專門提供建筑工和小保姆的“人才市場”上,薪酬行情也一路看漲。建筑小工要價700元到800元,而能干泥瓦活或木工的大工普遍提出1500元左右的月薪。
“1500元,這可是大多數用人單位給應屆本科生開出的底薪!”參加過12月初北京好幾個應屆畢業生招聘會的中國林業大學應屆生王曉路說,“不錯,民工沒有三險,但他們還包食宿啊!蓖鯐月凡荒芟嘈抛约涸谛匠晔袌錾系倪@個新位置。這讓他想起四年前高考沖刺之際,父母敦促他努力的一句口頭禪:不好好學習,將來當民工去!
現在,只要王曉路肯簽合同,得到一份工作還是不成問題的。《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在華中和東北一些省會城市,“無條件就業”已經成為應屆本科生的選擇。
“本科民工”?
11月份,武漢開了好幾次招聘會,但都是“研究生專場”,多數企業來校招聘也指明只要研究生,很多本科生的對策是混進場去,直接跟招聘負責人攤牌:我先不要求簽合同,你給個機會,看看我是不是就比研究生差?
沈陽工業大學的沈君接受電話采訪時說,去年出現的“零薪水就業”現象在應屆本科生中間已經流行起來,她周圍有好多同學都在求職簡歷封面上注明“希望獲得無薪見習機會”。
武漢科技大學應屆生金建民提供了一個最富戲劇性的例子:他上一屆的5位師兄徘徊數月后,干脆直接匯入民工潮,到廣東江門當上了注塑模具工,看到今年的就業形勢,他也有心跟蹤前往。
職場分化
在即將到來的2005年職場競爭中,并非每個人都感到寒風撲面。
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語言學院馬來語專業的楊斐今年11月就早早簽訂了就業合同,成為澳門衛視的員工。她表示,具體薪酬現在不方便透露,但可以告訴記者的是,比內地應屆畢業生期待的起薪值要高好幾倍。
據楊斐介紹,該校小語種專業的畢業生“走得特別好”,像普什圖語、尼泊爾語、僧伽羅語這樣國內絕無僅有的專業在職場上幾乎沒有人跟他們競爭。
中央電視臺對絕大多數畢業生來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中國傳媒大學的應屆本科生王謝面對中央4套的加盟邀請,做出了推辭的決定。王謝說,她渴望一份更有趣的工作。
在沉重的就業壓力下,還有什么人在談論理想和志趣呢?王謝認為,這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家庭條件;二是學校和專業。
王謝的一位學姐拍攝過一部反映本校學生找工作的DV,片中有三個學生,一個是哈爾濱人,最終迫于生活壓力回到當地工作;另外兩位都是上海人,“屬于不想呆在上海的上海人”,都一直留在北京打短工。王謝說,在電視專業學生的話語里,北京意味著“為藝術的人生”,上海意味著上班掙錢。
王謝的結論是,一些重點高校熱門專業的畢業生仍然有選擇的自由,有些人會把興趣當作第一標準,有些人會追求遠遠高于普通應屆生的薪酬,部分實力超群的畢業生甚至希望得到按歐美標準支付的薪酬。
王謝的感性認識得到了專業調查數據的支持。北京太和顧問公司通過對2002年以來全國新就業大專院校畢業生薪酬進行抽樣調查,發現近年來大學生(含研究生)薪酬標準呈現三個趨勢:一是最低薪酬逐年下降;二是薪酬起點之間的距離逐年拉大;三是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之間的薪酬差距逐漸縮小。
太和顧問研究部負責人金可冶認為,說大學生薪酬逐年下降是不對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降有升。金可冶說,這些趨勢將會在2005年就業市場繼續發展,盡管2005年整體薪酬形勢向好,但是仍然會有人繼續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度過寒潮的IT行業、方興未艾的高端服務業等行業,起薪可能就會達到上萬元。
玻璃天花板
同樣是大學生,求職之路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
太和顧問公司研究員季征的分析是:職場反饋的信息不是大學生不值錢了,而是文憑不值錢了。
季征說,一個社會能夠提供的高薪職位、低薪職位有一定比例。職位的增加理論上應該與經濟增長速度持平或者稍微滯后。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文憑曾經是界定社會階層以及報酬水平的重要標志,但是文憑供應一旦遠遠超過真實的需求水平,這個標準就會失靈。與增發紙幣不能增加商品市場的財富,只會導致通貨膨脹的道理一樣,增發文憑不能真正解決就業市場矛盾。
季征認為,中國高校持續擴大招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速,文憑供應數量突然增加,對用人單位來說,它本身的識別功能就失效了,用人單位不得不重新尋找有效的識別符號,原來以文憑分隔的收入階層變成了不太容易觀察到的由實際能力分隔收入階層的狀態。這就是近年來職場上“文憑崇拜”不再,“能力崇拜”興起的原因。
本來,用文憑來隔斷收入階層是相對公正,相對清晰的。而文憑失效后,用什么來檢驗能力,分隔不同收入階層呢?用人單位和就業者都面臨新的考驗。
王謝講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一次她參加某跨國公司的招聘,通過心理測試的幾個候選人到了面試環節集中到一起,吃驚地發現大家雖然念的大學不同、專業有理科有文科,卻都是北京八中的高中同學。
王謝后來向人力資源專家請教才得知,由于害怕被起訴招聘中有歧視行為,外企往往不直接詢問家庭背景,常常使用心理測試來區分受測者的生長環境,從而判斷他是否具有合作精神、交流能力等稟賦。
季征認為,就業者一方的主要問題在于,教育的同質化太嚴重,中國大學教育缺乏培養不可替代人才的意識。季征說,國外高等教育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很多國外大學重視訓練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并不太強調掌握海量知識內容,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利用公開資料自己做出富有個性的項目,而不是去背誦這些公開資料;二是“綜合性人才”太多,專業人才太少,熱衷于搞面面俱到的綜合大學,結果就業不如專業性強的學校。
誰能笑傲2005
2005年應屆畢業生面臨的薪酬形勢究竟如何?多數調查機構對明年薪酬形勢做出了樂觀判斷。太和顧問的分析報告提出,2005年整體薪酬形勢將比2004年樂觀,總薪酬水平可能比今年提高7.5%到8.5%。
金可冶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們做出這個判斷是基于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面的變化。
一來中央已決心以消費需求作為拉動總需求的主要動力,必將有一系列類似公務員加薪這樣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出臺;二來WTO協議規定的部分IT業、服務業的保護期將在2005年內結束,外企勢必加速進入中國。
眾所周知,歐美的薪酬標準遠高于中國,外企進入一方面提供高薪職位,一方面會帶動本土企業調高薪酬。金可冶認為,這些機會,在職勞動者可以把握,新就業人員也可以把握。
太和顧問的薪酬形勢預測報告認為,受宏觀調控影響,明年各行業薪酬調整幅度較大,資金密集型的房地產、汽車行業薪酬增幅有限,甚至可能下降;信息產業、高端服務業受外企進入利好影響,薪酬可能大幅上調。
而地區薪酬分布方面,受外企布局方向轉移影響,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的一些二線城市(蘇州、杭州、東莞、中山、惠州等)以及武漢、成都等省會城市,薪酬增幅將會高出四個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廣州)1到1.5個百分點。二線城市的房地產行業薪酬增幅將會領跑各行業。
對2005年的應屆畢業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盧波)
編輯: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