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冰雪化了……”,當17歲的腦癱患兒李培恩用含糊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背誦課文《春天來了》的時候,八大峽小學的教師義工們笑了,而李培恩的母親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李培恩在一歲多的時候患了病毒性腦炎,落下了腦癱后遺癥。由于生活無法自理,他從來沒有上過學。然而他渴望學習,也渴望與人交
流。八大峽小學的教師義工們得知情況后,主動來到他的家中,與他結成“N助一接力”對子。教師們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教起,系統而全面地為他教授小學課程。
八大峽小學的教師義工僅僅是市南區眾多社區義工的一部分,像這樣為弱勢群體雪中送炭的義工故事還有很多。一年多來,市南區社區義工已發展注冊達5200余名,組建專業特色隊伍80余支,參與活動人員達25000余人次。社區義工們以“奉獻愛心,分享快樂,教育自我,傳播文明”為主題,用真摯的愛心頌唱了一曲新時期的奉獻之歌。
多元化的社區義工隊伍
據了解,目前,市南區已建立了多元化的義工隊伍。以“法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五進社區為載體,建立了社區義工服務社,下設7個義工辦公室,10個義工服務站。按照義工范圍的要求,組建了由機關公務員、企事業單位人員和社區居民組成的普通型義工隊伍;由教育體育、文化藝術、司法、衛生、科技和其他專業人員組成的專業技術型義工隊伍;由山鷹義工隊、光明義工隊、菩提義工隊、老年旗游隊等組成的特色義工隊伍。
一年來,市南區義工們在大街小巷間穿行。圍繞迎辦2008綠色奧運、提高社區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居民自身素質,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等內容,開展綠色義工工作;圍繞解決社區難點、熱點問題、弱勢群體需要、建造溫馨社區等內容開展社區義工工作;以服務社區為中心,開展教育體育、文化藝術、司法、衛生、科技、維修等專業技術類義工工作。
為深入推進義工活動的開展,市南區還明確規定:凡該區機關、事業單位年齡在45周歲以下的在職工作人員要接受義工制度管理,參加社區義工活動,履行社會服務義務。年度內,在義工制規定范圍的義工人員,必須完成至少16小時義工工時,每年完成情況將作為干部考察的內容和個人年終考評的依據。
老年騎游隊是多元化的義工隊伍中特殊的一支。他們的平均年齡是各支義工隊伍中最大的,但服務社會的勁頭卻一點不輸給年輕人。在木棧道上,他們擦拭扶手、清理非法小廣告,并告誡游人要愛惜公共財物;在浮山上,他們頂著寒風,拆除網鳥的黑網,為越冬的候鳥打開通道;在沿海一線,他們開展“清查排污口”行動,為城市環保盡一份微力。
系統的社區義工管理
如何實現義工服務與社會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曾經是困擾志愿服務的一個難題。為此,市南義工協會在成立之初就著手建立義工服務與社會需求最直接的聯系。借助于市南義工網,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在市南社區義工網上,義工檔案、義工動態、活動檔案等情況一目了然。網站上設立了義工活動總安排板塊,發布全年的義工活動安排,設立了近期活動板塊,發布近一個月將要開展的義工活動,義工可以方便地了解到義工協會開展的各項活動。同時,社會弱勢群體的情況也發布在義工網上,社區義工們可以量力而行,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服務。
此外,義工協會還定期組織服務項目推介會,為義工服務供需對接搭建平臺。今年7月末,義工協會進行了義工服務項目推介,專職護送、學生安全護導、愛鳥護綠、木棧道維護、海洋環境保護宣傳、污染源巡查、英語輔導、社區教育、計算機維修、關愛天使、溫馨假日游共11個義工服務超市項目得到認領。這也是我市舉行的首次義工服務項目集中推介,實現了義工服務供需對接模式的突破。
市南區社區義工協會為加強義工服務的規范化管理,推出了社區義工工時認證制度,設計“義工工時認證券”和“義工工時認證收據”兩種認證憑據,由協會聘請社區義工認證員,對義工開展服務的效果、工時進行嚴格的認證,并錄入社區義工網數據庫進行存檔。
豐富多彩的義工活動
薛維義是云南路街道管區內的特困孤寡老人。因為年幼時身患重病,他大部分時間只能在床上度過。盡管如此,老人身殘志不殘,常年堅持讀書看報,并嘗試著寫一些文章。今年,云南路街道辦事處的領導與他結成幫扶對子,為他辦理了市圖書館的借書證,可怎么去借還書又成了問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區義工走進他的生活,定期為他跑腿,到市圖書館借書、還書。據薛維義了解,這位義工在城陽區工作,每次借書、還書都要花在路上很多時間。
因為義工服務實現了有效的供需對接,市南區義工活動深入而豐富地開展起來。在青島市盲校義工服務基地,光明義工隊成為盲童最親密的朋友,他們幫助盲童學習,開展心理咨詢,協助教學工作,成為盲童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在孤寡老人家中,義工們又成了老人們貼心的兒女。今年春節期間,在全區孤寡老人中開展了“這里的冬天沒有寒冷”系列活動。大年除夕,義工陪全區100多位孤寡老人一起吃年夜飯,濃濃的溫情讓老人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哪里有需求,義工就出現在哪里,義工服務項目就涉及到哪里。在市南區,“有需求,找義工;有時間,做義工”已經成為一句響亮的口號,社區義工正在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本報記者
姜慧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