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工業協會昨天再次強調:乳品禁鮮令必須執行 但由于目前市面上并沒有鑒別還原奶的有效方法———
正值由國家質監局頒布的奶業禁鮮令引起業界一片嘩然的風口浪尖之際,昨天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技術委員會2004年第二次會議在京悄然舉行。也正由于這樣的敏感背景,這次原本是行業內的常規性會議也變得格
外引人關注,國內各大乳品公司的總工和乳業界知名專家悉數到會。本來會議議題是討論2005年工作計劃,但是會議剛一開始,大家的話題就開始轉向引起廣泛影響的“禁鮮令”。
爭論焦點
“還原奶”攪亂乳品市場
禁鮮令引發的最敏感問題實際是“還原奶”。所謂還原奶,即由奶粉加工調制而成的牛奶。專家介紹,用奶粉兌水來還原成液態牛奶,不僅成本低廉,而且從營養成分上來說,遠遠不如以鮮奶為原料的巴氏奶和常溫奶。據透露,目前一些不良企業在市場上銷售的所謂“鮮奶品”既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巴氏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常溫奶,而恰恰就是還原奶。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的中國奶業發展數據可以看到,2004年1到8月份,我國乳制品和液態奶產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其中乳制品產量同比增長35.5%,液態奶同比增長34.9%。但是在高速增長的同時,進口乳制品數量也有很大增長,尤其是奶粉進口。這些奶粉不全是被消費者直接買走,而是一部分被用于與無水黃油以及水勾兌符合國際有關標準的還原奶,然后用于酸奶、乳飲料甚至是牛奶中。應該說,防止廠家用奶粉兌水或再兌一部分鮮奶來冒充鮮奶在市場上蒙蔽消費者,無疑是《通則》和《指南》的初衷。
“我國奶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生產和消費上的不平衡。”一位農業部的專家向記者介紹,中國的奶源帶主要分布在國際公認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優質奶牛飼養帶,這個飼養帶橫貫華北、東北和西北,包括“三北”地區的大部分省份和膠東半島,這些地區集中了全國70%的奶牛和超過60%的原奶。在南方,由于沒有天然牧場,只能依靠人工飼養,一頭奶牛的成本高達3000多元,而北方僅需1500多元。加上氣候原因,南方的奶牛產奶量也只及北方的一半,這樣牛奶的生產成本就高。南方鮮奶的收購價是北方的2倍左右。
“用奶粉還原成所謂的‘還原奶’,本身就是一些牛奶生產企業在市場急劇膨脹而奶源不足時,想出來的一種蒙騙消費者的辦法。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制度上進行更加明晰的規范,對企業行為構成硬的制約。而食品標簽指南的修改,也就是‘禁鮮令’,就是實現這種規范的重要舉措。”一位專家表示:“禁鮮令”明確規定加工過的牛奶產品不能在產品包裝上稱“鮮”,恰恰是市場得以向更加規范的方向發展的一個開始。但由于目前市面上并沒有鑒別還原奶的有效方法,哪些奶是還原奶,哪些企業在制造還原奶,最終還要依賴于檢測設備的進步。因此有關專家指出,面對“禁鮮令”,企業要做的是盡快適應國家的各種規范,誠信經營,加強自律。
禁鮮令必須執行
在昨天的會上,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剛強調,包括禁鮮令在內的食品標準的改進,是一項促進食品工業規范發展非常重要的舉措,國家公布的標準必須執行。
全國食品工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郝煜發言指出:標準的修訂和提高,是中國食品工業邁向WTO,走向國際水平的必由之路,此次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對外頒布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04)和《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GB13432-2004),就是食品標準與國際接軌的重要舉措,他再次重申:加工食品不能稱“鮮”,完全符合國際上先進理念,也與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緊密相關。
郝煜指出,“絕不能因為巴氏殺菌奶或常溫奶是用鮮奶為原料,就稱之為鮮奶”。其實,企業可以把用生鮮乳制成的巴氏殺菌乳或滅菌乳,在標簽上標識本產品用鮮牛乳經巴氏殺菌制成、鮮牛乳經巴氏殺菌,或者在原料表中注明:鮮牛乳、本產品用鮮牛乳經超高溫滅菌制成、鮮牛乳經超高溫滅菌。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WTO三年過渡期結束之際,中國的食品行業標準依然非常落后,應該以禁鮮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名詞解釋
禁鮮令
2004年5月9日,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率先發布了兩個食品標簽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和《預包裝特殊膳食用食品標簽通則》,以分別取代現行的1994年版的《食品標簽通用標準》和1992年版的《特殊營養食品標簽國家標準》。
《通則》將于明年10月1日正式實施,同時與之配套出版了《食品標簽國家標準實施指南》。
《指南》中明確指出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鮮”,所以凡是加熱過的食品,其標簽上一律禁止使用“鮮”字,以防止企業利用標簽進行商業炒作。
《指南》規定,鮮奶的標準術語應該是生鮮奶,即國際標準所稱的原乳,即剛剛從奶牛身上擠下的奶才稱得上是鮮奶。因此,該標準也被業界簡稱為“禁鮮令”。按照這個標準,目前占據各大超市貨架的“鮮牛奶”、“鮮橙多”、“真鮮橙”等“鮮”類食品,在明年10月1日以后,將禁“鮮”!
背景資料
巴氏奶和常溫奶的派別之分
據介紹,我國的奶制品生產企業大致可分為巴氏奶和常溫奶兩大派系,嚴格意義上的巴氏奶是指將剛擠下來的生奶加熱到75℃到80℃,通過15秒加熱殺死致病微生物,但保留有益菌群的方法制造的牛奶,這種奶可以充分保持牛奶的營養與鮮度,但只能在低溫下保存幾天。由于巴氏奶保質期短,牛奶擠出到上架出售必須保證冷鏈運輸,所以一般由城市本地的乳品企業利用當地奶源生產。而常溫奶是指經過137℃對產品進行4秒的滅菌處理制成的超高溫滅菌奶。由于達到了國家標準的無菌狀態,能常溫保留、儲存期較長、食用方便,常溫奶成為國內乳品市場的主打產品。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張和平教授認為“新鮮”這個詞應該用在原料乳上,是指原料乳的品質,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牛乳才能被稱為鮮牛乳。而現在說的巴氏奶、常溫奶都只是處理方法不同而制成的產品。
他認為不再讓加工過的牛奶用“鮮”字是有道理的,如果在這次的《通則》實行中能夠讓廠家把生產程序標識清楚,在標簽里寫清用的是超高溫滅菌法還是巴氏消毒法,對老百姓來說是件好事。兩種方式生產出的牛奶各有各的優點,讓消費者根據自己需要選擇才是規則改變的初衷。(朱鷹
于巍)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