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報12月15日訊 進入12月份以來,半個月時間內濟南竟出現了8次大霧天氣,遠遠高于往年同期,并且目前有霧天氣還在持續,泉城難道成了名副其實的“霧都”?
霧氣凝結出現“霧雨”景觀
今天早上開始,泉城再次出現大霧天氣,與前些日子不同的是,整個上午天空還飄著毛毛細雨,能見度更低,有些
地方甚至不足50米。
濟南市氣象臺副臺長陳秀杰告訴記者,天上的毛毛雨其實不是真的下雨,而是霧氣過大水汽凝結而形成的“霧雨”,這種“霧雨”天氣一直持續到了中午。
半個月內出現8次大霧天
據濟南市氣象臺統計,從11月29日濟南市就出現大霧天氣。進入12月后,1日到4日都是大霧天氣,12日到15日也都是大霧天氣,10日也出現了輕霧天氣。這樣,半個月的時間里,泉城共經歷了8次大霧天氣。據氣象人員說,雖然初冬季節一向多霧,但如此集中、突出的大霧天氣在往年并不多見。
在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中記者看到,1996年濟南12月份共出現3次大霧天氣,1997年有7次,1998年4次,1999年0次,2000年2次。濟南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李本亮說,目前濟南市的有霧天氣還在持續,大霧天氣還有繼續出現的可能。
空氣流動差導致霧氣過大
李本亮說,一段時間來,冷空氣較為頻繁,但勢力較弱,導致風力較小,空氣水平流動性差;另一方面,“逆溫”次數較多,空氣的上下流動性也較差。在空氣水平和上下流動都較差的情況下,大氣就較為穩定,霧氣就容易形成且不易散去。
他說,進入冬季采暖期后,污染源增多,另外還有汽車尾氣、揚塵等污染源不斷排放。在穩定的大氣層里,污染物得不到擴散,堆積會越來越嚴重,也為形成大霧提供了條件。
在冷空氣較弱的情況下,含水汽豐富的暖濕氣流就會比較多,在一遇到冷空氣的時候,空氣會迅速飽和,水汽凝結成霧。
暖冬成就“霧都”氣候?
李本亮還告訴記者,評價是否是暖冬,要以12月份到次年2月份的平均溫度為準,若平均溫度超過歷史平均溫度0.5℃,則為暖冬天氣;若低于歷史平均溫度0.5℃則為冷冬。他說,現在才是12月中旬,所以結論不能下得過早。但考慮到過去幾年暖冬較多,加之12月上旬全市平均氣溫比歷史同期高3.3℃,所以出現暖冬的可能性很大。
李本亮說,氣溫較高空氣就比較暖,而水汽正是靠暖空氣輸送的,暖空氣在一遇冷的時候更容易凝結水汽,從而成霧,所以氣溫較高對大霧天氣還是起了作用的。
據悉,近幾日又將有若干近地的暖濕氣流過境,有霧天氣可能還會持續。對此,許多市民認為,濟南現在真可以稱得上是“霧都”了。
大霧是一種氣象災害
氣象部門工作人員說,大霧是一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李本亮把這種災害性的影響歸結到了兩個方面。
他說,大霧對交通的影響是巨大的,大霧造成能見度低,航空、公路、水運等交通方式大受影響。據記者了解,自從12月以來,航班停飛現象時有發生,高速公路也是頻頻封閉。由霧天行車引起的交通事故每天都出現在各種媒體之上。
另外,由于大霧天污染物多,空氣質量下降,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增加,兒童就診現象尤其嚴重。李本亮告誡說,大霧天氣盡量減少外出活動,晨練更是不科學的,因為鍛煉時深呼吸過程中會大量吸入污染物,對人的身體有害而無益。
相關鏈接
“霧都”重慶
重慶素有“霧重慶”和“中國霧都”之稱。一年之內,重慶的霧日有103天,有的年份多達148天,最多達206天,平均二三天就有一天霧天,是世界上霧日最多的城市。
2000年,重慶市政府啟動了總投資3.8億元的清潔能源工程。經過近年來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重慶市空氣環境質量已明顯好轉。來自氣象和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直轄5年來,重慶出現濃霧天氣的天數從過去的年均90次左右減少到50次左右,“霧都”的帽子有望摘掉了。(記者 胡永慶)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