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 18日上午,中國送走了2004年最后一位來訪的鄰國政府首腦———巴基斯坦總理阿齊茲。阿齊茲此次訪華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與中國簽訂了7個有關貿易和投資等領域的合作文件。
這僅僅是今年中國活躍的周邊經貿活動的一部分。這些活動大多與高層互
訪交織,或是融合于國際多邊場合中,既包括對長遠合作的戰略性規劃,也涉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蔬菜水果。 外交學院國際經濟系主任江瑞平指出,經濟交往與合作已成為引導、促進中國睦鄰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支柱。今年經濟合作和外交關系良性互動,提升了中國在本地區的“軟實力”。
這一點在東盟與中國(10+1)的合作中尤為突出。在11月底舉行的10+1領導人會議上,東盟明確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被《紐約時報》認為是“中國經濟外交的重大勝利”。
中國和東盟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在相互減免關稅,減少貿易摩擦和其他分歧的同時,雙方還發表了行動計劃,具體規劃今后5年的合作,落實戰略伙伴關系聯合宣言。
經濟外交在促進雙邊關系中也得以體現:中俄4300多公里的邊界走向全部確定;中日兩國也實現了多邊框架下領導人的兩次會晤。這些不能不說與地區經濟的相互依存密切相關。
外交學院外交學系主任張歷歷說,經濟外交是在外交發展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來的,它將外交與經濟結合起來,強調經濟因素對外交關系的推動作用,以經促政,以政促經。
建立在安全合作基礎上的上海合作組織就是以政促經的一個典型。它的兩個常設機構———北京秘書處和塔什干地區反恐機構正式成立,中國和中亞國家在經貿、能源等領域的合作也在年內達成共識。
中國政府今年特別強調經濟外交的重要性。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要加強經濟外交,推動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今年中國首次召開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外交工作會議。國務
院總理溫家寶提出了開展對發展中國家經
濟外交的指導原則,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經、政經結合,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形式多樣、注重實效”。
中國的鄰國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上述原則正體現了中國“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也是中國和平發展理念的生動詮釋。
美國亞太經濟合作委員會主任波爾茨維克表示,北京在亞洲政治和外交舞臺上的崛起是其經濟影響力不斷壯大的必然結果。中國正在利用經濟實力來營造一個有利于自己的外交環境,利用市場和經貿關系的巨大輻射力使國際社會日益靠向中國。
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中國也給本地區帶來了和平、安全與繁榮: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額多年來一直是逆差;中國提出的發展地區合作的倡議有80%已經落實或正在落實;中國力促六方會談,使朝鮮半島核問題保持在對話解決的軌道上……
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都稱中國為“友好的大象”。不難看出,中國的外交進入了一個沒有區域沖突的新時期,進入了一個尋求平衡與務實的理性時代。新華社記者李詩佳郝亞琳(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