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湘財證券有關人士的預測,2005年國債發行總量將減少,其中長期建設資金在800億元左右,比2004年減少300億元
“任何一項經濟政策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與時俱進地進行適時適度的調整和完善。”2003年12月24日,金人慶在他擔任財政部部長后第一次召開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說。
一年之后。昨天(21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全國財政會議上回顧了2004年財政工作的基本情況之后,明確要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并指出明年財政工作八大重點。他還特別提出關于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問題。
2003年,金人慶提出了2004年八大重點;今年,他又提出了2005年的八大重點。對比這八個重點,可以看出,財政政策的轉型和防范地方財政風險成為明年財政工作的兩大首要任務。
解讀穩健財政政策
12月3~5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05年調整財政政策取向,由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也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財政政策。這意味著實施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退居幕后。
金人慶在會上說,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包括財政調控目標方向、手段組合、方式方法轉變在內的重大政策轉型。穩健財政政策不僅是財政政策名稱和赤字規模的調整變化,更是財政政策性質和導向的根本轉化。“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是穩健財政政策的重要內涵。
他說,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絕不等于財政政策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不作為或無所作為。相反,中央財政將繼續堅定不移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各項財稅優惠政策。在減少國債項目資金的同時,中央財政將適當增加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這些建設資金及其他支出也將遵循調整結構、區別對待的原則,向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傾斜,包括支持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國債項目資金轉向
金人慶說,7年來,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主要運用增發建設國債、調整收入分配等手段,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國債成為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助推器”。據財政部測算,1元的國債投資就可以拉動10元的社會投資,國債每年拉動GDP1.5到2個百分點。1998年,中國增發10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資金。1999年,增發1100億元;從2000年到2002年,每年增發1500億元。
此前,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4年原本要增發14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但在年初的本年度財政預算安排中,將1400億元規模調減到了1100億元。這可以看作是積極財政政策逐漸淡出的信號之一。
據湘財證券有關人士的預測,2005年國債發行總量將減少,其中長期建設資金在800億元左右,比2004年減少300億元。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蘇明博士說,在穩健的財政政策的背景下,國債壓縮是大的趨勢,但是考慮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又不能完全取消。他說,對已開工卻沒有搞完的項目要給予支持,讓它收尾,這個數字全國有800億元。
在昨天財政工作會議上,金人慶闡釋的穩健財政政策的內涵之一——推進改革,就是指轉變主要依靠國債項目資金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在保證一定中央財政投資規模的基礎上,適當調減國債項目資金規模,騰出更多財力,用于支持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有利于經濟自主增長和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體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
他說,明年將適當調減國債項目資金規模,國債項目資金將集中用于結構調整:一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支持糧食生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加大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體系、公檢法司設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三是支持西部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中部地區崛起,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四是加強邊境國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需要國債資金支持的青藏鐵路、南水北調、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項目。(本報記者蘇盈發自北京)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