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是最近幾年在高校中最流行的幾個詞之一,在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現實情況下,自主創業已經被提升到成為一個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的高度上。各類媒體紛紛報道有關學生創業的事跡,不過仔細分析一下不難發現,在當前的高校內,從校園出來就創業的學生少之又少,而能成功發展起來的更屬鳳毛
麟角。
為什么有了政策的支持,大學生創業還是如此艱難。在采訪中,大多數被采訪者認為:創業教育的缺失是一個關鍵因素。
正如青島大學的李莉所說,她在參加“挑戰杯”創業競賽之前,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是創意,但直到投入到比賽中,才明白創辦一個企業需要多方面的知識。其實這種觀念的改變在所有參加創業大賽的學生身上都發生過。他們在參加創業大賽之前,對創業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更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助理徐國君擔任了第四屆“挑戰杯”創業競賽的評委,他對所有參賽作品的共同評價是:不同程度地脫離實際。其中,最重要的市場調研部分,各個作品都顯得數據不充分。徐國君認為,除了大學生經費有限外,沒有經過系統的培訓也是重要原因。
有專家在談及我國高校目前的創業教育時表示,在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存在不完善的方面:第一,缺乏創業教育的意識。第二,創業教育不僅僅是鼓勵創造性、自立和個人的主動性或者提供關于市場經濟的知識等,還應包括詳細的金融、商貿和管理方面的內容。而我們的老師多是傳達其概念,卻沒有系統的創業課程。
從記者在青島各高校了解的情況來看,針對學生專門的創業教育幾乎為零。雖然一些學校也設立了創業基地、創業基金,但都是作為“挑戰杯”創業競賽輔助手段,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創業知識,還沒有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對于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有學者認為應該采取增加選修課,加大講座力度,請工商、稅務等部門的人員對大學生進行培訓等方式。而在記者采訪中,多數的學生和學者都表示,現在大學所教授的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創業時的知識需求,但社會經驗這個很重要的環節,卻不是當前的大學教育所能提供的。
獲得第四屆“挑戰杯”創業競賽銅獎的李莉就是這個觀點的支持者,“我在開始著手準備計劃書時,才發現以前所學的知識有這么大的用處。”她是青島大學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她所學的課程中,管理、營銷、財務等內容都有涉及,而這些都是計劃書所要求的內容。“平時學的時候真沒覺得有多少用處,但到用起來才后悔沒好好學,這次競賽也算讓我自己又重新學了一遍。”但她表示,當導游的社會實踐讓她積累了一些社會經驗,這對她的計劃書有很大的幫助,但還遠遠不夠,“如果我真的工作一段時間再來做這個計劃書,會更有針對性。”
李莉的遺憾也是多數高校學生的遺憾。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學年制體系下,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時間很短。雖然曾有學者指出要發展創業教育,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邊學習、邊操作、邊實踐,形成相對開放的彈性教學系統,始終把創業教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部分,既鼓勵和允許學生走出去創業,也要給學生繼續回校學習的機會。但在校舍、學籍等現實條件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彈性學分制還無法做到。
不過,在海洋大學團委書記初建松看來,當前對大學生創業的理解僅限于讓學生畢業后創辦實體,自行解決就業問題,已經偏離了這個概念正確的方向。當前中國高校所欠缺的不單純是創業教育,而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認為的大學生創業,并不是說非要讓學生創辦一個企業,而是說他要具備創新的能力和開拓的意識。具備了這種能力,不管他在什么工作崗位,都會在工作中不斷創新。這才是真正的創業教育。”
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馬揚飚和初建松的觀點出奇的一致,“并不一定讓同學們參加了大賽就要創業,實際上通過大賽直接走上創業道路的也畢竟是少數。我們的目的是讓同學有這樣的經歷和意識,將來當他有機會去創業時,他今天受到的這些教育和鍛煉一定會對他有很大幫助。即使不創業,創業的意識和能力對于同學們今后的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雖然對創業教育還存在各種觀點和實際困難,但隨著“挑戰杯”創業競賽的推廣,創業教育概念在高校中也開始得到認同:海大今年首次創立了10萬元的“創業基金”,對校內學生的創業計劃提供經費支持;青大也在去年就設立了“科技創新基地”,通過鼓勵學生科技創新從而帶動大學生的創業。也許,從這些創業計劃和科技項目中,能出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業者。青島日報記者趙笛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