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事件    一周前,記者在采訪途中經過成都龍泉驛區原金龍鎮(今年底剛合并至洛帶鎮)區域,遠遠地,見到山頂上盤旋起伏著一道灰黑齊整的“線條”———“那是長城
!”此“長城”屬于原金龍鎮政府重金打造的“金龍湖景區”中的一部分,于2001年開始修建,2002年即建成,長度也只有1680米。也就是說,這座“長城”誕生于成都已經快三年了!    
參觀游客少得可憐
   27日與28日,記者又第二次、第三次“登上長城”,并對它的來龍去脈展開調查。
   曾經全程見過當初修“長城”的陳氏兄妹繪聲繪色地向記者描述了那時的場面。“每天大約都有七八十名工人,分段修,整整一年的時間,主要是靠人工。特別用來修‘長城’的大青磚,都是專門燒制的,多數要靠人背上山。”
   位于“長城腳下”的惟一的度假村老板告訴記者:“修‘長城’是為了開發旅游項目。”
   但是記者看到,27日全天,這家度假村只有兩三名游客;28日游客稍多,但也不超過10名。
   自主規劃盲目“砸”錢
   28日上午,記者來到目前該“長城”所屬的洛帶鎮政府。據相關人士介紹,包括“長城”在內的“金龍湖風景區”,最初是由換屆已久的原金龍鎮政府決策開發的。為此,相關鎮領導還組織人員在川內進行了調查,并專程前往八達嶺長城“取經”。
   不過,曾參與過該項目的工作人員稱,該工程的準備工作(包括設計、規劃和資金)全由原金龍鎮政府自己組織并完成,并未邀請旅游規劃專家介入。
   據這位工作人員介紹,單修“長城”大約用了兩百多萬元,但如果是包括各種配套設施在內的“金龍湖風景區”,動用資金約1500萬元。當記者問這些資金中是否包含民間資金時,他予以否認:“該項目全是政府出資。”
   政府希望盤活“病龍”
   對于原金龍鎮政府投巨資實施的“長城”旅游項目,28日洛帶鎮有關領導表示:“希望能夠盡快盤活這條‘金龍’。”
   這位領導稱,對于原先金龍鎮政府所做的決策,現任領導不便進行評說,但目前既然金龍鎮已經合并入洛帶鎮,如何想辦法把它盤活是最重要的,否則將繼續“死”在那里。
   旅游規劃專家、四川大學旅游學院楊振之教授對這座“長城”的看法是———這是一個缺乏科學規劃的工程。他說,當初小鎮政府領導想搞旅游,且干勁很大,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沒有進行科學規劃與論證,僅憑滿腔熱血就盲目上馬。但要喚醒“金龍”尚有機會。
   
上圖:原金龍鎮的冒牌“長城”頗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