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16年前,黑龍江大興安嶺塔河縣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殺妻滅子命案,犯罪嫌疑人韓建勛的供述與警方現場勘查、物證鑒定的結論完全吻合。但是公安機關、檢察院和法院很快踢起了“皮球”,使得案子一拖再拖。被害人楊永霞的家屬不斷上訪上告,直至驚動了中央領導,此案在大興安嶺中級法院還是不了了之。
今年2月,原黑龍江
省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韓桂芝因牽涉腐敗被中紀委“雙規”,韓建勛一案遂重新引起司法機關的重視。(據12月25日《財經》)
原黑龍江省省政協主席韓桂芝倒臺之后,犯罪嫌疑人韓建勛再度歸案,兩者顯然絕非偶然。原來,1988年韓建勛涉嫌殺妻滅子之時,其母梁春菊是塔河縣知青辦公室主任、縣勞動服務公司經理,與時任大興安嶺林管局副局長的韓桂芝混得很熟;1990年前后,韓桂芝的長子與梁春菊的女兒、韓建勛的妹妹結婚,此時韓桂芝已調至省城,在仕途上一路扶搖直上。在塔河當地,“兩韓”親家無人不曉,犯罪嫌疑人韓建勛得以利用取保候審的名義長期逍遙法外,與這一層特殊背景無疑大有關系。
犯罪嫌疑人韓建勛的妹妹是高官韓桂芝的兒媳,這聽起來怎么覺得有些耳熟?對了,去年10月哈爾濱發生轟動一時的“寶馬撞人案”,社會上、互聯網上盛傳,肇事者蘇秀文是省政協主席韓桂芝的兒媳,所以法院對其從輕發落。盡管包括韓桂芝本人在內的多名高官都出面“辟謠”,聲稱蘇秀文不是韓桂芝的兒媳,和她沒有任何關系,甚至和她身邊的工作人員也沒有任何關系,但很多人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這種堅信既立足于既往經驗,也生發于對某種“中國國情”的判斷,而且稍后還得到了事實證明———據媒體披露,蘇秀文雖然不是韓的兒媳,但通過盤根錯節的渠道,她與韓還是存在一定的淵源,不能說“沒有任何關系”。
有理由猜測,去年“寶馬撞人案”發生后,民間盛傳肇事者蘇秀文是“韓桂芝兒媳”,“謠言”的出處正是來自1988年塔河縣的那起殺妻滅子命案。該案發生后,塔河縣的很多人都知道,黑龍江省的許多人也都知道,韓建勛涉嫌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之后居然安然無恙,被害人的父母十幾年來從黑發告到白發始終毫無結果,這一切都是因為韓建勛有一個妹妹是高官韓桂芝的兒媳。漸漸地,在塔河縣和黑龍江省,“韓桂芝的兒媳”成了一個符號和象征、一種隱喻和暗示。所以,當同樣觸目驚心而且令人遐想無窮的“寶馬撞人案”發生后,人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在黑龍江這樣一個相對不發達的地方,開得起寶馬車且如此狂傲的人,十有八九都有非同一般的背景。接下來的可能是,蘇秀文與韓桂芝有著某種“淵源”的消息從“小道”傳開,有人立馬就聯想到“韓桂芝的兒媳”,聯想到韓桂芝利用職權包庇親屬的“故事”。于是,16年前塔河縣命案的關鍵因素——“韓桂芝的兒媳”,在街談巷議、網絡“審判”等“小道消息”的傳播途徑中,被“移植”到了15年后的“寶馬撞人案”上。韓桂芝冤嗎?一點兒也不冤。
“寶馬撞人案”不是韓桂芝落馬的直接誘因,但在將韓桂芝推上前臺,令其引起中央“注意”方面卻功不可沒。同樣,“韓桂芝的兒媳”在“寶馬撞人案”中盡管乃不實之詞,但在塔河縣命案中卻是盡人皆知,若沒有關于“韓桂芝的兒媳”的傳言,“寶馬撞人案”斷不至于鬧得沸沸揚揚;若沒有“寶馬撞人案”的強力“催化”,韓桂芝將于何時落馬似亦屬未知……古人說得好:“化當世,莫若口”,“街談巷說,必有可采”,“因人見風俗,入境問方言”,從塔河縣命案中的“韓桂芝的兒媳”,到“寶馬撞人案”中蘇秀文與韓桂芝關系的傳言,經驗和教訓再次提醒人們:民間的傳言、網絡的非議盡管有時難免散亂、虛浮、偏頗、真偽參半,但往往都建立在一定的事實和邏輯基礎之上,都真實無虛地反映了一定的民意和輿情,為政者、決策者應當予以高度重視。潘多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