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一經出臺,膠南市便爭早字,搶先機,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全力推進農民教育,5億多元的支農資金,如潺潺春水源源不斷地流向西部廣袤的田野…… 到了該“還賬”的時候了
“這些年我們對農民
‘取’得太多,現在到了該‘還賬’的時候了。”膠南市委書記張大勇對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有著深刻的認識。 鑒于此,膠南從2003年開始,率先建立起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共籌集合作醫療資金2164萬元,其中市財政撥出1000萬元。農民最高報銷額達14500元,大病救助金額最高可達2萬元。目前,膠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已達95%,累計為農民報銷醫藥費1355萬元,57萬人次受益。
同時,膠南以城鄉低保、養老保險、社會救助為重點,建立多層次立體式生活保障體系。他們建立低保標準動態管理、同步增長機制,2004年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180元提高到21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20元提高到40元。他們還對無子女的建國前入黨的農村老黨員實行集中供養,并進一步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覆蓋面,新增1657人,累計65188人。針對城市規劃區內部分農民住房條件較差的實際,開始建設47萬平方米農民公寓樓,將解決6000多戶農民住房問題。還成立慈善總會,募集資金1800萬元用于弱勢群體救助,已發放540萬元,救助困難群眾1300人。
他們采取市、鎮、村和農民共同負擔的辦法,抓緊探索建立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以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目前正在試點,力爭盡早推開。隱珠鎮在全部減免130多萬元農業稅的基礎上,對人均耕地不足3分的農民,鎮財政每人每月補助80元生活費,是個很好的嘗試。
在給予的同時教育農民
膠南市認為,必須把加強農民教育作為從根本上破解“三農”問題、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的長遠大計。
從去年開始,膠南市鎮財政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依托職業技術學校,實行“訂單式”培訓、“菜單式”教學、“遞進式”就業,對所有有條件的農民免費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目前膠南市已建成各類職業學校17所,在校生3.7萬人。
膠南市還加大對青壯年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緊緊跟黨走。他們結合深入開展“三訪談”活動、統一編印《農民思想教育讀本》免費發放,實行領導干部定期到基層宣講,開展市直部門機關科室和機關干部聯村聯戶活動。
膠南還進一步夯實農村義務教育基礎。去年市財政拿出3500萬元,統發全市農村教師工資,投資4000萬元對12所農村薄弱學校進行標準化改造,對全市上學超過3公里路的1.2萬名農村小學生,市鎮共同出資統一配設班車接送,并建立實施城鄉教育資源共享和良性互動機制。
富裕農民必須以工哺農
統籌城鄉發展,核心在增加農民收入。膠南市重視“輸血”,更擅長“造血”。“造血”,就是以工業立市,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通過引進大項目、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產業集群,使大工業加速向農村轉移、輻射,帶動大批鎮村配套企業,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勞動力轉移。
膠南以雙星華青公司為龍頭的橡膠輪胎產業群各類輪胎生產能力已達1500萬套,帶動本地配套協作企業250多家。而以泰發集團為龍頭的手推車產業群集聚配套企業300多家,吸納農村勞動力1.3萬多人,成為全國最大的手推車制造基地,產品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0%以上,年創匯超過1億美元。食品產業集群更不示弱,34家企業在1平方公里核心區扎堆發展,還吸引來日本住友、三菱、伊藤忠、美國亨氏4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可帶動6萬戶農民發展特色農業4萬畝、奶牛3萬頭、肉兔200萬只。
去年紛至沓來的大項目,為膠南市突破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增添了強勁活力。1億美元的造船項目、3億美元的造船機械項目、1.2億美元的子午胎項目……膠南市去年批辦1000萬美元的大項目超過22個。大項目撐起了膠南工業經濟的脊梁。
工業的蓬勃發展,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從根本上破解了“三農”難題。近幾年,膠南市通過依托工業,先后創造就業崗位3萬多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以上來自于工業。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