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式教育挑戰“一國一書” 韋鈺院士倡導“做中學”教育模式
全國政協教科文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提出,以“學習型社會與青少年科技素質培養”為主題,向傳統教育理念發起挑戰。
記者了解到,“做中學”為英文翻譯,
意思是在幼兒園和小學中進行基于動手做的探究式學習和教育。
韋鈺在談到“課改”等教育問題時指出,課改周期短,很難保證課改的科學性。而“一國一書”統一教材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的能力欠佳。她認為,面對復雜的社會,多樣性的教育應該更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
韋鈺說,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是更復雜的社會和更大的壓力。新中國成立55年來,我國基礎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小學凈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分別從1949年的20%和2.7%增至98.7%和92.7%(2003年底統計數據)。但是,學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卻沒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韋鈺以馬加爵事件等同類悲劇一再發生為例,提出自己的觀點,她說:絕不能僅僅將之看成是個人的悲劇或某個家庭的悲劇,而應該認為是我們教育的某種缺憾。長時間以來,我國教育均是教師向學生單方面的傳授知識,甚至在學生中形成了“教師崇拜”。針對這一情況,韋鈺表示,在學校教育中,如果我們的教師不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認識問題,樹立其創新精神,那么只有“知識”,沒有“能力”的下一代,將很難在未來社會的殘酷競爭中立足。
為了倡導中國的“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東南大學建立了學習科學研究中心,并建立了漢博網(www.handsbrain.com),以推進“做中學”教育模式的國際和國內間交流。
(1月6日《大眾科技報》盧家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