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從昨天召開的全市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會上獲悉,2004年我市21家市級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原始性創新基地、產學研結合亮點、凝聚高層次人才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前沿”的四大作用,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大院大所與大企業結合的產學研“雙大合一”模式以及從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到產業園區的
成果轉化“三點一線”模式,在國內科技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2000年底啟動重點實驗室建設以來,市級實驗室和中試基地為推動我市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原始性創新基地,去年一年重點實驗室共爭取科研立項225項,爭取經費10964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8項,獲資助715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9%和8%;獲市級以上獎勵55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山東省最高科技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獲國家專利86項,其中發明專利22項,分別比上年增長50%和47%。
重點實驗室作為產學研結合的亮點依舊表現“搶眼”。去年共有72項科技成果通過專家鑒定;與企業合作橫向課題51項,課題經費1980萬元;通過各種形式轉化科技成果42項,直接收益2108萬元,與20多家企業集團建立了新型產學研合作關系。通過構筑“人才高地”,重點實驗室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目前全市重點實驗室共有固定人員940人,其中709人具有中高級以上職稱;博士生導師72人,碩士生導師215人,年內引進人才91人,其中17人為“海歸派”。
副市長王修林在昨天的會議上對重點實驗室建設提出三點要求:一是瞄準國家目標,努力促進知識創新體系建設;二是繼續加大產學研結合的力度,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完善公共科技服務設施,逐步實現重點實驗室之間以及重點實驗室和社會公共資源之間的共享與互動。(本報記者張子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