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近年我國消費率一直呈下降趨勢,2003年55.5%的消費率達到了七八年來的最低點,今年一季度57%的消費率,也僅高于去年的水平。單靠投資的攀升拉動經濟的快速增長已經顯現后勁不足,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投資率從今年年初的53%已經滑至3月份的28%,如果沒有消費需求做引導的話
,可能還會再度下滑。消費率的持續走低成為我國經濟平穩發展的重大隱患。
近日,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就消費率持續偏低問題的相關回答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有關低消費的普遍看法是由于農民收入增長比較緩慢,導致了農村居民消費的下降。大量的統計數字顯示農民的消費確實是下降的,但是制約消費需求的僅僅是農民的增收問題嗎?為此記者特地走訪了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徐平華副教授。
農民增收緩慢并非低消費率的主因
近幾年,我國政府消費呈上升態勢,居民消費呈下降態勢,在居民消費中下降的主要是農村。農村消費率的偏低使農民增收問題再次成為焦點。今年農民增收達到50%,已經是近幾年的最高峰,農民增收緩慢的狀況對農民的消費肯定是有影響的。但徐副教授認為產生低消費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農民的增收問題。
首先,農村消費率的降低不能回避的是農村人口的減少。大量的農民成為農民工離開農村,農村的人口比重從1996年的69.52%降至2003年的59.47%,人口減少消費自然就會下降。1996年農村的消費率也從51%降至41.4%。農村人口率和農村消費率都是近10個百分點的降幅說明農村消費率的降低和農村人口的減少呈正比關系。也可以說農村實際的消費率并沒有多少波動。
再次,農村人口盡管很多,占全國人口的60%,但是城鎮消費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3/4。而農村眾多的人口由于在消費習慣上自給自足,只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農村較小的消費比重也不能對消費率的升降起決定性作用。這說明能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品被城鎮居民大量的購買,城鎮居民才是消費的主體。農村消費率的降低不是低消費率的主要原因。把農民增收問題看作是解決低消費率的關鍵是不全面的。
財富被越來越多的聚集起來
那究竟導致低消費率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徐副教授出示了有關我國收入差距現狀的一組數據。2002年收入最高的1%人群組獲得了全社會總收入的6.1%,最高的5%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近20%,最高的10%人群組獲得了總收入的近32%。更有統計數字聲稱20%的人擁有80%的儲蓄。說明我國現在少量的人手中握有社會上的大量財富。徐教授說,在經濟學中,基尼系數是衡量收入差距是否影響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而2002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就達到了0.454,已經超過了0.4的國際警戒線,就拿我國廣州地區來說,工廠里的職工月收入只有600元,和幾年前的收入相比幾乎沒有變化,而中等收入人群的月收入卻是三四千元至1萬元之間不等,與幾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增幅。收入的變化自然影響了消費,經濟學家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取向遞減表明:收入越高消費比重越小。比方說甲每個月有1000元,1000元用于衣食住行完全消費;乙每個月有2000元,1000元用于消費,1000元就存在銀行了;丙每個月有3000元,1000元用于消費,1000元存在銀行,1000元用于投資。最后導致了收入較低群體有消費需求沒有消費能力,而收入較高群體有消費能力沒有消費需求。也就是說,想花錢的人沒有錢,有錢的人不想花錢,這才是低消費率的主要原因。
稅收是協調財富的重要工具
上文的統計數字告訴我們,我國已經有“少數人”富起來了,如何讓這種現象快速過渡,讓全國人共同富起來呢?徐副教授認為應該從分配政策入手,通過稅收制度的改革來協調收入差距。
目前,我國的稅種主要以流轉稅為主,增值稅、營業稅成為稅收的最大部分,由于這些稅種無論企業是否贏利都需要上繳,所以這種形式并沒有很好的協調個人財富。只有把以流轉稅為主轉換到以所得稅為主才能實現協調收入的目的。據了解,眼下我國中等收入的群體是上繳所得稅的主要力量,而只有累計所得稅(按收入的高低來定交納稅額的高低)的形式才能讓高收入群體更好的回報社會。
除此之外,還應制定消費稅,例如一些珠寶類的奢侈品,1萬元的價格應該再上繳1萬元的稅費。借鑒國外的稅收,增設贈予稅、財產稅、遺產稅等稅種也能很好的調節收入問題。
政府通過稅收從高收入人群手中“拿”回財富后,應用來改善社會保障體制。加強城鎮的社會保障,使農村從家庭保障向社會保障過渡。尤其要重視農民工的生存狀態,目前,只有解決九千多萬到城鎮的農民工的義務教育和社會保障問題,才能增加其自身的消費能力。換句話說,只有稅收才能把“少數人”手里的財富“拿”出來,再通過政府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把消費能力“還”給“大多數人”,才能提高消費率。
同時,徐副教授還提到有關消費率偏低的一些其他原因。例如,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低收入人群不斷增加。目前我國登記失業率4.3%,實際失業率已經達到了12%,3000萬的失業人口,能否順利完成擴大就業問題還將對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在農村,隱形的失業人口達到1.5億,大量的人少量的地,使大量勞動力閑置,這種狀況大約20年后才能完全解決;還有我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就是重投資輕消費,世界的投資率大概在20%,而我國的投資率卻高達30%甚至40%;加息、利率、物價等因素也影響了人們的消費。
消費率低的原因種種,究其根本原因是貧富分化的鴻溝制約了消費需求,只有通過稅收制度改革縮小收入差距,國民經濟才能快速、健康、持續、平穩的發展。(記者
李卓妍 張向永)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