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11日),國務院國資委統計評價局局長孟建民就中央企業財務審計問題向本報記者重申:“8日在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年會上我宣布,國資委在對181家中央企業的財務審計報告檢查后發現,有13家央企的財務審計工作屬于不合格,應該披露的沒有及時披露出來。我從來沒有說過13家企業財務做假賬。實際情況是
,在181家中央企業中,合格企業占總數的92%左右,不合格的企業占8%。”
當本報記者問到這次財務審計的標準是什么,孟說是國務院國資委內部的標準。
孟建民告訴本報記者,從2004年國資委對181家中央企業進行的清產核資中確實發現了一些問題。像總資產損失超一成的達80家,其中包括:40家企業總資產損失超過10%,40家企業的總資產損失超過了20%。財務審計內容披露得不充分的接近120家,其中包括30家企業的財務審計不全面;13家企業的財務審計報告結論與事實相差較大;13家企業的財務審計報告存在技術問題。
孟建民說,在181家中央企業中,有92家企業沒有設立總會計師崗位。這里涉及總會計師制度。總會計師制度是現代企業制度法人治理結構里的一個重要方面。
總會計師制度目前財政部正在抓緊時間制定,具體什么時間出臺現在不能確定。因為對央企的財務審計歸財政部統一標準管理。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去年11月一次國資委會議上特意對在座的央企總會計師強調要牢記責任。“我借用朱镕基在國家會計學院的題詞送給你們——‘不做假賬’。這句話說說簡單,做起來不容易。”
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央企總會計師告訴本報記者,作為一名總會計師主要的職責是制定公司的財務總體規劃,建立與經營發展相配套的財務計劃,財務核算規范化。
“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去年剛設立總會計師不久,以前對于財務管理的重視程度也不是很夠。”
據介紹,現在國資委監管的178家企業中,只有部分企業是由國資委指定的中介機構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
“在我的印象當中這個數字大概是30家,這30家是試點企業。我們這樣的企業現在還是由自己來選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出來的審計報告再由監事會再評估。”這位總會計師說。
國資委曾經給中央企業下發過一個名單,列出了一些資質比較好的會計師事務所,這位總會計師所在的央企現在選擇的會計師事務所就是其中的一家。
在原有的體制下,企業的總會計師和財務審計機構很多不是由出資人來選擇的,很多是由內部人控制著。很多被請來的事務所當然是“誰請我,我對誰負責”,難免會受到一些影響。“現在國資委是要逐步過渡到財務審計機構都由出資人“指定”,這是抓到問題的根子了。”這位總會計師說,“但是這還會有個過程,從試點到全面鋪開,國資委要一步步來。”
就這個問題,學者趙曉博士向本報記者作了宏觀性分析,央企的財務問題實際早已存在,往年沒發現,國資委能查出來實屬不易,這就表明有解決的可能性。
“我認為,總會計師制度還不如總審計師制度。總會計師制度無非是財務報表一類,建立的是財務體系。像中石化有3000多個賬戶,還是一個公司嗎?不是。而總審計師制度不僅對財務、非財務,甚至對內部和外部等各個程序都能審計。”趙曉說。(徐奎松
王一發)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