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日前在開發區召開了全市大企業集群發展工作會議,總結交流了我市大企業集群發展的做法和經驗,研究部署了新形勢下加快大企業集群化發展的措施。全市上下必須充分認識到企業集群發展是青島走向國際化、工業化、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主動通過集群的方式,推動我市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時
期。 產業集群是大量的相關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聯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形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產業集群所以能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關鍵就在于它具有較強的持續競爭力。一般地講,當產業集群形成時,一個國家或地區無論在最終產品、生產設備、上游供應及售后服務等方面都會有國際競爭的實力。可以認為,是否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是判斷一個產業集群形成與否的重要標志。在市場制度完善的條件下,產業集群將通過多種途徑和機制,對企業、產業乃至區域的競爭力產生重要的影響。這種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研究表明,在美國,那些特色集群發展較好的地區,其經濟增長速度要遠高于其他地區。在意大利,集群內企業的經營狀況,一般要比集群外的同類企業表現得更為良好。
顯然,產業集群較強的持續競爭力在于其所擁有的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集群內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以及群體協同效應,將可以獲得諸多經濟方面的競爭優勢,如生產成本優勢、基于質量基礎的產品差別化優勢、區域營銷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支撐機構和企業間的相互作用,將形成一個區域創新系統,提升整個集群的創新能力。對于這種集群競爭優勢的來源,韋伯把它歸之為集聚經濟,馬歇爾強調外部經濟的重要性,克魯格曼認為是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需求交互作用的結果。我國有些學者把它歸納為地域分工、外部經濟、合作效率和技術創新與擴散的綜合作用。還有的學者認為,集群的競爭優勢來源于資源的創新性整合能力。
集群化是大企業、品牌企業實現更高層次發展最具戰略意義的選擇,也是一個地區構建經濟體系的戰略選擇。青島在推進國際化、工業化進程中,要真正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結構,必須實施集群戰略。市委提出努力培育六大產業集群一年多來,全市上下圍繞六大產業集群抓招商、抓項目、抓調整,成效明顯,以大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聚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產業吸引力和滾雪球效應。據初步統計,我市幾個大企業集群占全市工業比重已達70%以上。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思路抓住了青島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反映了現代產業的發展和趨勢,是我市加快對外開放、提升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增強經濟競爭力的戰略性舉措。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各地特別是沿海省市,產業集群培育力度都在加大,發展速度在加快。與產業集群起步較早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先進地區相比,我們在產業集群規模、層次、水平等方面,還存在不小差距,一是產業集群發育程度不高,大多數產業集群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二是對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開發不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相對較少,高端產品在技術和檔次方面競爭力不強,缺少高端技術儲備的問題比較突出;三是民營大企業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鏈條的形成和擴展。面對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和城市競爭,我們必須以更強烈的緊迫感、更快的步伐發展我市大企業集群,努力把青島的希望和建設大工業基地的目標牢固地建立在大企業集群基礎之上。
青島的產業集群發展,已經形成了自身特點:一是國家級戰略項目集中,二是大企業主導格局形成,三是名牌帶動效應突出。在這樣一種“國字號、大企業、多品牌”的基礎上,我們應當充分發揮優勢,形成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的聲勢和氛圍,走出一條具有青島特色的產業集群發展路子,推動青島早日成為全國重點中心城市。
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