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到來年8月31日,被稱為一個“棉花年度”,是所有與棉花相關企業最忙碌并不乏喜悅的時節。然而,當前這個“棉花年度”卻是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棉”)最痛苦的時光———這家即將迎來兩周歲生日的大型國有企業,最近不僅因進口棉花發生嚴重質量問題,更因棉花進口決策失誤而
出現巨額虧損。
人們不禁質疑,對這種造成巨虧的國有企業,其決策失誤的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
追逐暴利推波助瀾
由于國內主要產棉區遭遇大雨,棉花大幅減產,加上國內棉紡行業發展迅猛,需求強勁,2003年8月開始,國內棉花價格一路走高,以致國內棉花市場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現一股“炒棉熱”。
中儲棉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闖進市場的。2003年10月,中儲棉突然決定進口15萬噸棉花;隨后幾個月又陸續進口了10多萬噸。而據一些紡織業內人士反映,中儲棉在與外商簽訂進口合約,乃至棉花陸續進口后,作為業務指導部門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也曾勸說該公司配合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盡快以合適的價格組織銷售。但是,中儲棉一方面將大量棉花捂在手里,待價而沽;一方面將部分棉花銷售給作為中間商的各地省級棉麻公司,助其層層加價。
一個本應承擔平抑價格、穩定市場,促進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國有企業,其時已甩開膀子為正在興頭上的“炒棉熱”推波助瀾。
10億元本金虧折過半
棉花價格的非理性暴漲,積累著大量的市場風險。2004年3月份開始,國內棉花價格開始逐漸走低,國內不少參與炒作棉花的貿易企業相繼被套牢,被寄予調控市場厚望的中儲棉也不幸被套。
業內人士目前的估計是,由于此次進口棉花被深度套牢,中儲棉10億元注冊資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已至少虧折了一半。
而根據中國棉花網公布的動態行情,1月11日,國內標準級棉花價格為11789元/噸。以這個市場化的價格來計算,中儲棉虧損已近10億元。也就是說,按現在的市場行情,中儲棉10億元注冊資本已虧得所剩無幾。
巨額虧損何以形成
中儲棉總經理雷香菊元旦前對記者確認了這一虧損事實。不過,她將虧損的主要原因歸咎于國家的宏觀調控。
業內不少專家則分析指出,在當時的行情下,中儲棉在很短時間內如此大量進口,既十分倉促,也不合時宜。對此,雷香菊解釋稱,進口配額是發展改革委發的,按照商品棉進的。在發展改革委的指導下,一天晚上就定了。發展改革委則表示,中儲棉此次經營進口棉花主要是企業經營行為,發放進口配額是給企業進口的機會,在配額量內進多少,何時進,按什么價進,均由企業自行決定,盈虧也由企業自行承擔。中儲棉負責管理國家的棉花儲備,其棉花儲備業務由發展改革委指導,其經營性業務則不屬于發展改革委指導的范圍。
知情人士則透露:“進口這批棉花,中儲棉內部并沒有經過計劃、論證等科學決策過程,而是由主要負責人個人決策的。
“國家棉花儲備應該是國內棉花市場的‘穩定器’,是連接棉農和用棉企業的‘平衡木’。這是國家儲備的作用和目的所在。像中儲棉這樣承擔著國家棉花儲備職能的特殊企業,是否應該從事經營活動,參與市場逐利,值得深思!”一位企業研究人員說。他認為,國家儲備類企業同時從事經營活動,很容易導致企業將隨時可能產生的經營性風險,向儲備活動轉嫁,進而加大了國家儲備的風險和成本,降低發揮國家儲備職能的效率。新華社記者黃庭鈞楊寧李俊義(據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