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建材行業走過風風雨雨的2004年,又迎來了變化莫測的2005年,業內有人稱,今年的建材市場會很淡;有人說,裝飾材料市場將面臨新一輪洗牌……那么,今年的市場發展趨勢如何呢?
供大于求競爭激烈
“這幾年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競爭太激
烈了。特別是2004年,建材市場開了好幾家,也出現了建材超市,競爭壓力明顯加大。2005年,價格仍然是吸引消費者最重要的內容,各商家肯定在價格上做文章,一場價格戰在所難免。”采訪一開始,從事裝飾材料批發生意的趙先生就這樣說。趙先生從事裝飾材料生意快10年了,攤子越來越大,但生意卻明顯沒有以前好做了。
其實,在裝飾材料行業,有趙先生這種感覺的不在少數。市家裝市場管理辦公室的吳先生介紹說:“如今,裝飾材料市場呈現出供大于求之勢。目前,威海的裝飾材料銷售行業存在三種業態:一是馬路沿街的門市、店面,大約有10萬平方米的經營面積;二是以攤位為主的商城或大型集散市場,這種業態居市場主導位置,全市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裝飾材料市場有十多家;三是建材超市的經營業態,這種業態形式在威海屬于導入期,所占市場份額不足10%。粗略地估算,威海目前從事裝飾材料生意的經營用房超過了30萬平方米。”
為什么說裝飾材料市場供大于求呢?吳先生算了一筆賬:通常情況下,30萬平方米的營業用房需要60個億的市場來支撐,才能保證經營者正常運營并有相對合理利潤空間。而據有關部門統計,威海近幾年竣工的建筑面積每年都在400萬平方米左右,按照每平方米500元的裝修標準計算,最多有20個億的市場需求,何況竣工的房子不一定全部裝修,平均每平方米500元的裝修標準也偏高。顯然裝飾材料批發市場吃不飽。
價格戰在所難免
市場供大于求,最直接的結果是商家互相壓價,通過價格戰來爭奪市場,在競爭中,一些綜合實力不濟、缺乏大品牌支撐的的建材市場日子將舉步維艱。
日前,記者走訪了幾家大型的裝飾材料市場,幾家市場的人氣都不是很旺。在一家市場內,幾位經營業戶圍坐在一起正在打牌。問到市場的經營情況如何時,一位姓孫的業戶苦笑著說:“顧客不是很多,何況現在又是裝修淡季,一些外地的業戶已打算回家過年了。明年的生意也不會太好,實在不行就該轉行了。”
采訪中,大屋建材裝飾商城的吳經理告訴記者,在目前消費階段,消費者最在意的購物因素首先還是價格,在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的今天,消費者在購買過程中有足夠的耐心進行挑選和比較,直到對購買的商品品牌、價格和服務做到心中有數。新的一年,建材市場的價格戰將打響,主要是通過提高商品質量、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服務水平等手段贏得更大的市場空間。
吳經理分析說,2005年的建材市場估計會出現以下發展趨勢:首先,競爭會更加慘烈,市場淘汰速度進一步加快,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其次,新的經營形式將會不斷出現,經營創新將成為商家共同追求的目標;第三,在業態模式、商品品質、商品價格的競爭中,競爭將進一步向以綜合服務為主的領域延伸;最后,在爭奪市場份額的背后,是對消費者的爭奪,終端制勝將成為行業的共識。
吳經理認為,威海裝飾材料市場競爭雖然激烈,但只是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一些更具實力的洋品牌和國內的大品牌并沒有把觸角延伸到威海,而他們登陸威海是遲早的事,這些大品牌已經到了周邊城市青島、煙臺等地,這些外來“大鱷”才是真正可怕的競爭對手。
“集團銷售”成亮點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2005年,裝飾材料市場競爭雖然激烈,但市場總需求不會減少,消費者購買的渠道將有所變化,將從零散銷售到集團采購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將會使裝飾材料、家裝市場更加規范。這種變化取決于家裝行業的迅速崛起,2004年,家裝行業不斷規范,消費者對家裝公司的認知度和信任度不斷增強,家裝過程中,消費者為了省卻選購材料的勞碌之苦,往往采用“半包”甚至“全包”的形式讓家裝公司來替自己選購材料。東方家園裝飾公司門經理告訴記者,家裝公司也在這種變化中找到商機,一方面與客戶攜手,另一方面與大的品牌材料商結成“聯盟”,利用“團購”的優勢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實惠。據了解,拜占庭、美室等裝飾公司也紛紛在這方面有所舉措。
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會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實惠?有業內人士認為,商家壓價,一定程度上擠掉了價格水分,消費者能得到更多的實惠。但競爭一旦進入無序狀態,惡性競爭,一些質次產品將會進入市場,吃虧的還是消費者。因此,消費者在購買裝飾材料時,要更多地考慮品牌、環保和服務等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消費者的利益不受損害。(李同葆 文)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