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2年的北京個人演唱會引發懷舊和“朝拜”高潮為坐標,羅大佑的氣息離我們由遠而近,隨后又悄悄走遠。之后兩年,除了怒撕美國護照的極端行為,他似乎也在積蓄創作力量,畢竟距離上一張專輯《戀曲2000》已經整整十年———是用作品說話的時候了。2004年11月,羅大佑以獨立出品人身份發行了十年來的首張原創大碟《
美麗島》,曾有媒體報道他此舉是為避免因“政治因素”連累他人。整張唱片果然貼滿了羅大佑式的標簽:關注民生及政治,充滿了立場鮮明的批判與關懷、憤怒與憐憫,同時,音樂元素更加豐富也展示著這位“流行教父”的與時俱進。昨天下午,《美麗島》上市兩個月后,羅大佑終于在北京公開亮相,闡釋有關這張唱片只有他本人才說得清的種種用意和寄托。不過,羅大佑不愿把這次亮相說成是“發片會”或“推介新歌”,“我這個年齡還在做那種事未免太奇怪”,印度洋海嘯災難的主題被他放在了第一位,他當場把《美麗島》收到的第一筆版稅1萬美金捐獻給中國紅十字會。
《美麗島》——每首歌都有一個故事
《美麗島》發行后引起諸多關注和爭議,有人為羅大佑能夠堅持自己的音樂理想和批判精神而由衷鼓掌致敬;也有人為諸如《阿輝仔飼著一只狗》等赤裸露骨的政治諷刺感到失望;有人覺得不錯,“但不至于一做就是十年”……羅大佑說:“評論要聽,但不能當真,對我來講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才最重要。這張《美麗島》,雖然它可能不是最好,但我要說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十年磨一劍,對一個音樂人來說的確太過慎重了,但羅大佑最清楚十年中的每一分鐘都不可或缺。“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太多事情”———轟動臺灣的白曉燕命案、9·21大地震、非典、伊拉克戰爭、海嘯……羅大佑把這些帶給自己震撼和影響的事件都寫在了歌里,變成了《傾城之雨》、《初戀少年家》、《伴侶》、《舞女》……“每首歌都有一個故事,它們都是這十年中不可設計的東西,而1998年父親去世讓我經歷很大的心靈掙扎,也是促成這張唱片誕生的直接原因———創作沒有掙扎就很難成長。”
至于那音樂中無所不在、生命力依舊旺盛的批判態度,在一個已經“知天命”的音樂人身上,在一派溫情和濫情的歌壇顯得尤為醒目甚至令人不解。羅大佑對此倒頗為釋然,在他眼里“批判”已經是融于血液、自然而然的事情,“批判對我來說并非針對別人或者什么事情,而是對自己的反省,是我看這個世界的態度,是要講出真話、接近真理……”
墓志銘——“這是一個以音樂來表達情感的人”
羅大佑在《伴侶》中唱道:“每一個生命將被珍惜,如今的歲月將被記取”,這首歌因非典而作,卻是羅大佑整張唱片創作的理念所在,“曾經是一個醫生,體會到尊重生命,作為一個音樂人,也應當尊重音樂,我要回到音樂面對生命本身的問題。”
羅大佑是如何讓音樂面對生命的呢?在他看來,流行音樂是傳承的東西,可以影響下一代,但是,十年后的今天,他在《美麗島》中并沒有刻意去迎合年輕一代的口味,“那些跟我一路走來的歌迷是最重要的,如果我被一些人認為是流行音樂創作的代表人物,那我最不能讓這些人失望,文化上的‘晚節不保’是最被唾棄的,我必須為這個時代負責。”
人們習慣于把羅大佑封為一代“流行教父”,而他作為一個依舊堅持兢兢業業寫歌的人,睿智而幽默地化解了此頂略顯沉重、不愿擔當的“大帽子”———“我倒是替自己想好了墓志銘,只要‘這是一個以音樂來表達情感的人’就好了。”
(楊文杰)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