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到底教育什么,如果教育的內容僅僅是為了考大學,那么農村學生又有幾個能考上?”在《中國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困境與出路》的調查報告中,中央黨校的專家指出,要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應給予農村孩子以平等受教育的機會。
義務教育負擔應由縣級統籌為主
逐步轉向以省和中央為主
報告分析說,中國農村教育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教育負擔不公平。
城市推行九年義務教育,教育費用基本上由政府承擔,而農村的九年義務教育,費用絕大部分由農民自己承擔。
國家教育經費的不足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實,問題是,這些有限的教育投資,大部分還被錦上添花地投放在了基礎較好的城市學校,尤其是其中的重點中小學。
因此,必須逐步取消城鄉分割的教育投入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對縣級、尤其是貧困地區轉移支付力度,同時逐步壓縮高等教育經費所占的比例,教育投入逐步向義務教育傾斜。
同時,應逐步調整義務教育負擔的比例,應由縣級統籌為主逐步轉向省和中央為主。從調查的情況看,要縣級財政扛起農村義務教育的重擔,縣級財政恐怕難當重任。
首先,縣級的“財權”遠遠小于它的“事權”,目前國家財政總收入中中央占到了51%,縣鄉兩級只能分享約20%,而1999年全國5721.57萬名在校初中生中農村學生占57.2%,13547.96萬名小學生中農村學生占80%,“縣”當然會力不從心。
其次,縣級財政狀況普遍惡化,全國半數以上的縣是“吃飯”財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連“吃飯”也保證不了,又哪有精力和能力去籌劃教育這個“百年大計”?
再次,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是以稅收返還為主的,富縣經濟水平高,得到的返還就多;窮縣都是農業縣,得到的返還就少;這樣的結果是窮者愈窮。
最后,我國義務教育還有巨大的資金缺口需要填補,調查報告估計,要全面達到“普九”標準資金缺口達630.68億元。這顯然是“以縣為主”難以解決的問題。
報告認為,義務教育經費工資部分應由中央統籌。粗略地估計和測算:農村義務教育支出中最重要的是教師工資。中國農村小學教師有380萬人,如果中央政府能夠保證其每月500元的收入,需要232億人民幣(東部地區需要政府再補貼一點;中西部基本就能穩定小學教師隊伍)。
全國農村還有中學教師223萬人,如果保證其每月800元收入,總費用是214億人民幣。兩項加起來是446億人民幣,占2002年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3%。用中央財政來支付義務教育中最大的一筆教師費用,完全可行。義務教育的其他經費如校舍、教學儀器、設備等由省、縣兩級負擔。做到這一點,才是名副其實的義務教育,才能穩定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師隊伍,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成果。
調整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內容
報告強調,教育體制僵化,辦學形式單一,農村基礎教育脫離農村經濟發展需要,缺乏與農村社會的血肉聯系,這是當前農村教育問題的突出表現。
報告說,農村的辦學形式,一是鄉、村政府包攬辦學,缺乏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的積極參與,阻斷了農村基礎教育辦學資源的源頭之水。
二是走升學教育之路,形成“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升學模式,專業技術教育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含量太低,造成大量的無一技之長的初、高中畢業生待業。
三是鄉鎮企業面臨缺乏大量的初、中級技術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和有一定技術基礎的工人的尷尬局面。
報告調查分析,目前進城打工已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重要渠道,傳統的農村職業教育一成不變的專業設置和教學方法,已經很難適應新時期需求,對農村青年的吸引力越來越弱。
為此,報告建議,農村教育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培養適應三農多樣化需求的人才上,而不是只有考大學一條路。
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應從目標、內容、形式、結構和布局諸方面徹底改革,尤其要積極建立農村高等教育體系,發展農村高等教育。不是要把農民禁錮在農村,一切階層、城鄉之間的流動照常展開,只是要在這個前提下,讓農村與城市共同發展,各自尋求自己的發展模式。而不是讓農村跟在城市后面,自然而緩慢地“城市化”。
(記者 李健)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