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分析“難”并“受用”著
幾天前走出“數學分析”考場的時候,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一年級學生荊子“感覺還可以”。而這學期開始的時候,對于該院歷史上首次在非數量經濟專業開設這門課,荊子和她的同學們曾因其“高難度”而“痛苦不已”。
“數學分析太難了”
2004年7月,美籍華裔經濟學家田國強受聘擔任財大經濟學院院長,他的第一項改革措施就是調整當年入校的本科生的課程,形成一個強化經濟學基礎理論教學的新體系。其中一項就是將“高等數學”改成“數學分析”,請數學系專業老師來上課。當二年級的師兄師姐還在上《高數》時,一年級的新生走進了《數分》的課堂。
“太難了!”荊子在學院的調查表上寫下這句話時,加上了5個感嘆號,一個半小時的課下來,她覺得“一頭霧水”,“郁悶!《高數C》都不可與《數分》同日而語!”雖然有70%的同學表示理解《數分》的價值,但是幾乎所有同學對課程難度都“心有戚戚焉”。
輔導員張沁悅聽到了很多學生的心聲。有的學生說“看不出數學分析比高等數學對未來工作更有用”;有的學生認為這是拔苗助長,“并不是每個人都想日后成為大經濟學家!庇械膶W生甚至提出轉學《高等數學》。
必須為大學時代加壓
老師們深知《數分》的高難度,國內給本科生開這門課的經濟學院也屈指可數。對此,田國強為記者畫了一個“拋物線”:“中國孩子受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拋物線,頂點是高考,這是學生最苦的時候,而之后的大學生活非常美妙,碩士、博士一路輕松下去,經濟、人文專業的學生甚至臨陣突擊就可應付考試!彼之嫵鲆粭l向上延伸的曲線,“美國的學生往往有一個愉快的童年,之后逐步增加難度,到大學是學真本事的,而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的博士比比皆是!
這種觀點在學生中也得到了印證。讀大學的朋友曾經告訴荊子“大學沒有壓力”。張沁悅說:“經歷高考的新生進入大學很容易松懈,如果這時玩野了,大三大四就來不及了!
“數學分析重在邏輯思維,不是靠套用公式就能解決問題,每一步都要問個‘為什么’。”雖然深知數學分析的難度,但田國強認為,它給學生們帶來壓力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數學分析終身受用
“數學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具,學不好就會成為將來的攔路虎。”身為博士的張沁悅對學生進行“身教”:“我現在閱讀經典文獻,感覺最困難的是數學方面的問題,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自學《數學分析》!倍恍┭芯可⒏吣昙壍膶W生也紛紛來到《數學分析》的課堂“蹭課”。
去年12月從美國回來后,田國強專門和大一學生座談,“數學分析能訓練你的分析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會使你終身受用。”他把學《數學分析》比喻成“吃藥”:“苦,但是有用!彼M诋斀窕A經濟學轉型的關鍵時刻,為培養一流經濟學人才打下堅實的數理基礎。
對于學生“分數低影響就業”的擔憂,經濟學院已經決定,《數學分析》成績采用國際通用的等級分數制,如有必要,會按照一個公式把分數相應提上去,從而增加與其他課程橫向比較的可行性。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荊子和同學們對經濟學和數學的密切關系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于這次考試的成績,荊子很有信心,而令田國強和張沁悅高興的是,在這一屆130名學生中,勤奮、上進的學風正在逐步形成。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