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育應該是我國現有學歷教育體系中教育對象范圍最廣、教育持續時間最長的部分了。長期以來,英語教育體系占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中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教育效果與其投入是不相稱的。需要注意的是,現行英語教育體系對科學技術、社科人文等其他
教育體系,尤其是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等眾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已有所凸顯。
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學英語,中考、高考要考英語,大學英語有四、六級考試,進一步深造還必須考托福、雅思、GRE、GMAT、WSK……一個龐大的全民英語教育系統已經形成。我們要討論的問題不是要不要學英語的問題,而是如何學,學多少,多少人應該學的問題。
對絕大多數最終目的是把英語當作交流工具的受教育者來說,英語是一門技能,而不是一門學問。一個中學畢業的學生,在六年以上時間里要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英語,如果不從素質教育的需求考慮而用實用水平衡量,大多數不再接受后續教育的學生,所付出的主觀努力和客觀教育資源的消耗基本上是浪費了。
在提高國民素質的過程中,英語教育應該放在一個什么樣的地位上?英語教育的顯赫地位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分布嚴重失衡。我國出現了“技工荒”,我們看到的卻是職業技術學校嚴重縮水,林林總總的英語培訓學校卻到處都是。
社會需要各種類型和各種層次的人才,個人的發展也具有個人意愿指導下的多樣性。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重大方針,判別人才標準不能僅看學歷或職稱的高低,更不能僅看英語水平的高低,而要看他為社會所作出的實際貢獻的大小。建立解放人才、適應社會的英語教育系統才是社會發展對于英語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們還應該明確英語教育僅僅是整體國民教育中的一部分,不應當成為繼續接受教育和人才使用的必要條件。英語教育應當以社會和市場需求為動力,而改革各類升學考試中帶有強制性的英語考試制度和方法,給學生提供自由選擇自己社會定位的空間和可能,應該是我們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門改變我國英語教育體系目前狀態的基本思路。(全國政協委員
謝克昌)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