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系列報道《中國經驗》來關注經濟大省山東。曾經流行過這么一句話,八十年代看廣東,九十年代學山東。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工業基礎好,又抓住了當時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的機遇,山東迅速進行企業制度創新,經濟發展非?。2003年,山東省的GDP在全國名列第三,位于廣東和江蘇之后。不過,山東擁有這樣的經濟
實力自豪的同時,它也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尷尬,山東全省人均GDP在全國卻僅僅排名第9,不僅落后于上海、廣東,而且落后于福建和遼寧。落到人均數上,山東經濟的優勢就不再明顯了。對于這種發展現狀,山東省的負責人又是怎么看的呢?
訪談山東省省長韓寓群
韓寓群:作為山東省來講,是一個經濟大省,但現在我們還不是一個經濟強省。
韓寓群,山東省省長,2004年初提出把山東變成經濟強省,必須要實現“三個突破”,即東部突破煙臺,中部突破濟南,西部突破菏澤。要盡最大努力縮小東西部差距,實現山東的協調發展。
記者:你認為在現在這個時候,協調發展對于全省的發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韓寓群::山東的東部和西部地區差別很大,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貧困地區相比較起來,人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富裕和最差的地方相差11.8倍,菏澤現在是最落后的一個,菏澤地區是八百萬人口,占我們全省總人口的9%左右,如果沒有菏澤地區的小康的話,山東省接近10%的人口沒有進入小康,所以菏澤的發展是決定我們山東能不能夠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
記者:不均衡發展在各個地區、各個國家都存在,那么如何在不均衡的條件下實現協調發展?
韓寓群::從山東的現實情況看,青島在山東起到的是龍頭作用,這一點我們全省共識,它必然也會像上海對長江三角洲的影響,像深圳對珠江三角洲的影響一樣,也會對我們整個山東半島,乃至我們山東經濟產生一個強大的影響和輻射。使發展比較差的地方,能充分利用各個方面的優勢,激發自己各個方面的活力。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和諧發展。
韓省長說,山東的龍頭是青島,不僅因為它擁有青啤、海爾、海信、雙星、奧克瑪等一批全國知名企業。來看看一組數字,2003年,青島的GDP是1780億元,濟南是1368億元,荷澤是290億元。這樣一組數字反映了山東省東部、中部和西部階梯型逐級下降的經濟發展現狀。顯然,這組數字說明,青島是山東經濟當之無愧的龍頭。那么,這個龍頭怎么能讓山東經濟都舞動起來呢?
青島輻射山東
青啤、海爾、海信、雙星、奧克瑪一直被稱為青島市的五朵金花,但事實上這些明星企業在山東全省的許多地方都有生產和銷售的基地。
青島市市委副書記崔錫柱
:青島品牌也是山東的品牌,是全國的品牌。所以品牌做大以后,周邊經濟,在全省形成一個輻射和拉動。剛才我舉了個例子,海爾整個配套的企業它不局限于青島的,在煙臺也有,濰坊也有,濟南也有,各地都有的。對全省的經濟也有拉動作用。
青島位于山東省的膠東半島,它的輻射作用對膠東半島的另一個城市煙臺最為明顯。作為我國最主要的制造業基地之一,膠東半島吸引了海內外眾多投資者的目光,與青島相鄰的煙臺,也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的熱土。
煙臺市招商局局長:我們煙臺形成了轎車、手機、電腦的優勢,而青島形成了大煉油、大客車這樣的產業優勢。
既借助青島的輻射作用,又努力打造與青島不同的產業優勢,這正是山東省所提出的東部突破煙臺的關鍵所在。而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經濟體系呢?煙臺把目光瞄向了與之隔海相望的韓國和日本。
煙臺市招商局局長:我們搞山東制造業基地的建設是和整個世界產業轉移的趨勢,特別是日韓產業轉移的趨勢是吻合的,所以我們緊緊抓住機遇,有針對性的招商。
2004年1到11月,煙臺合同外資金額突破40億美元、同比增長92.39%,實際外資金額超過20億美元,利用外資的金額僅次于青島位于山東省第二位。這些外資有四成來自于日本和韓國,主要投向了汽車、手機和電腦三大產業。2004年,煙臺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最佳魅力城市之一。
韓省長:煙臺的發展很快,目前在全國14個沿海城市中它的發展速度可能是處在第一位的,這樣煙臺的突破對我們全省也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繼煙臺在東部取得突破之后,位于山東省中部的省會城市濟南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2004年1到11月,濟南合同利用外資5.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2004年上半年,濟南的GDP達到了731億元,增長幅度為13.2%。
韓省長:濟南是山東的省會,有很多優勢。一是地理位置,他是交通樞紐,歷史文化名城,產業基礎也比較雄厚,現在在五年大變樣的基礎上,濟南市搞了一個新的發展規劃,向東延伸,向西延伸,南邊是我們的山區也是我們的水源地,控制住,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新的工作思路,現在濟南的這個規劃正在實施,這也是使我們感到很高興的。
從山東的地圖上可以看出,由于煙臺的突破,目前膠東半島已經改變了過去只有青島一支獨秀的局面,形成了一個膠東半島的城市群和產業品種更為完善的制造業基地,如今濟南又在山東中部開始崛起。中東部都跟著青島,盤活了,但這僅僅只是山東省三個突破戰略的一部分,如何讓落后的西部地區也能協調發展?這才是提升山東經濟的關鍵所在。
在山東省所提出的“三個突破”戰略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西部突破荷澤。東西部經濟落差過大,一直是山東經濟的一個軟肋。來看看這樣一組數字,1993年,山東西部的菏澤、濟寧、德州、聊城四個城市與東部青島、煙臺、威海、濰坊四個城市相比,GDP差距為700億元,而十年之后的2003年,這個差距擴大為2800億元,差距擴大了4倍。而在西部的這些城市中,經濟最落后的就是荷澤。它的人均GDP和山東東部的一些城市相比,差距高達10多倍。它是山東協調發展戰略中,最難啃的一根硬骨頭。
菏澤困境
記者:你覺得菏澤的突破口在哪里?
韓省長:我覺得突破菏澤,真正實現的突破口還是選擇提高菏澤的加工制造業,菏澤的農業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它的原材料成本比較多,而沒有能夠深入的加工程序,菏澤的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它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應用,所以我們認為菏澤的突破口,應該選擇發展菏澤的加工制造業。
2003年菏澤的人均GDP僅為3337元,這點錢填飽肚子都不容易,發展制造業的錢又從何而來呢?
2004年2月,山東省省長韓寓群在菏澤召開現場辦公會,提出全省幫扶菏澤發展的思路。
韓省長:人才,項目,資金進入菏澤,這對菏澤經濟發展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全省幫扶的力度不斷加大而荷澤始終像個扶不起的阿斗,發展緩慢。
荷澤市市委書記陳光:一開始選了東部的八個企業,八大企業來支持,看一看不行。那么又選了東部的八個強縣來支持,看了看發展速度還是不行。
陳光,荷澤市市委書記。當時許多人還并不清楚為什么這些知名企業和經濟強縣沒能扶起荷澤,但作為市委書記的陳光,對背后的原因心知肚明。
陳光:就是企業來了落不下。這個落不下主要是菏澤的環境不寬松。你像作為政府部門來說,服務意識不強,吃拿卡要,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這些都特別的嚴重。
在荷澤,收到企業經營者的告狀信,對陳光來說是家常飯。即便是到了外地出差,陳光也常常因為荷澤政府部門的名聲不好而受到奚落。
陳光:前幾年我到南方去出差的時候,到湖北,碰到有一個事,在吃飯的時候碰到有兩個人,他們問我,你是不是山東的?我說是啊。什么地方的?我說我是山東菏澤。他們說菏澤還有土匪吧。我說土匪那什么時候啊?那是水泊梁山那個時候。不對,他說我前兩天去還到處是土匪的,我說哪有?我說你開玩笑吧。他說怎么不是,他是開大貨車的,他說我進了你們地盤就罰,跑不了幾十公里就罰我一遍,都像土匪一樣。
事實上,作為幫扶荷澤的決策者,山東省委省政府的負責人對荷澤政府部門的弊病同樣認識得非常清楚。一方面,對荷澤的資金和項目的幫扶力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對荷澤廣大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在深入進行。
韓省長:外因推動內因產生變化,內因畢竟是變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想解決菏澤問題,省委省政府認為,首先是菏澤廣大干部,廣大群眾,自己要解放思想,把加快發展的積極性涌現出來,這樣才能真正的產生菏澤發展的強大的動力。
2004年荷澤市的黨政干部經常參加大會,會議的名稱不同,但主題卻幾乎一樣,那就是如何轉變作風,把經濟發展落到實處。在這樣的會議上,市委書記陳光往往言辭鋒利,刀刀見血。
事實上,荷澤的現狀不僅讓市委書記陳光寢食難安,同樣它也是山東省長韓寓群的一塊心病。2004年11月,韓寓群再次蒞臨荷澤召開現場會,這次他帶來了山東經濟最強的八個市的負責人,要求他們共同幫助荷澤發展。這樣的幫扶力度,不僅山東沒有,即使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
韓省長:就是青島,煙臺,威海等八個強市,對口支持菏澤的八個縣,我們對這八個縣所發生的建設成果,社會進步,把這個成果作為考核這八個發達市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的政績
2004年韓寓群省長第二次在菏澤召開的現場辦公會。這些來自東部經濟強市的負責人笑臉洋溢,各自暢談他們幫扶荷澤的規劃,但唯獨荷澤市委書記陳光一臉凝重。
陳光:再像過去那樣,再不去為招商引資搞好服務,為菏澤的發展去貢獻力量,那真是千古罪人。
從8大企業,到8大強縣,再到8大強市,山東全省對菏澤的幫扶力度,不斷升級。但菏澤的發展之路,最終還是要靠菏澤自己走出來。而能否邁出這一步?最關鍵的,是菏澤市的政府部門能不能首先帶一個好頭?
同在一個省里面,經濟發展卻是兩重天,菏澤在反思的同時,終于拿起手術刀,自己給自己動手術?墒牵_菏澤的很多都是多年難治的頑癥,從哪兒下手,才能一刀見效呢?菏澤選擇了病根最深的政府部門。
菏澤經驗
在荷澤市的所有政府部門中,最讓市委書記陳光感到頭痛的是工商局。
陳光:我們這個工商局過去應該說是個最亂,最差,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一個部門。你要發展市場經濟,第一關就是工商局。你企業要登記注冊,第一關也是工商局,這一關過不去,你其他的都不能辦。
陳光告訴記者,許多初來荷澤的投資者,就是在辦理工商注冊手續的時候,被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給嚇跑了。而本地的一些企業的經營者,提起工商局,也是一肚子怨言。
在2004年荷澤的一次干部動員大會上,陳光宣布將通過多種手段監督檢察各級干部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業績,從而在全市干部中掀起了一場監察風暴。
作為荷澤市工商局局長的盧建剛首先感到了這股監察風暴的威力,在他的操刀之下,一場大規模的清理整頓工作在全市工商系統鋪開。
荷澤市工商局局長盧建剛:通過群眾舉報,我們發現一個工商所長坐收坐支,按照國家的規定,不應該處分這么重,我們就決定按照我們的要求,我們給他行政撤職,開除工商隊伍。
為了規范干部的工作作風,荷澤工商局聘請了3000多名社會監督員對全市工商人員進行監督評議,短短的幾個月,荷澤全市工商系統共有185人因舉報而受到處理,正是盧建剛的這種霹靂手段,讓荷澤市工商局在僅一年的時間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陳光: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天翻地覆的變化,可以說是。和過去判若兩人,天淵之別。
記者:變成什么樣了?
陳光:現在大局意識,中心意識,服務意識相當強,一切圍繞著這個發展來做好自己的執法服務工作。一個電話就把事給辦了,上門服務。
荷澤市工商局的變化,是荷澤市整個政府部門變化的一個縮影。許多投資者發現,現在政府部門的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事好辦了。
投資者:兩個小時就把事給辦了,感覺從廣東也好,上海也好,從這種辦公的模式來說,已經是很接近了。
記者:市場有市場的規律,那么在政府進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怎樣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韓寓群:一定要有政策的扶持,不能因為說尊重市場規律,政府就感到自己無為,而是有為的,從我們的實踐情況來看,我們確實也收到了很大的收獲,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進一步的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的步伐已經超過了東部地區的發展,盡管現在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但是我們對于這個協調發展充滿了信心。
記者:中部突破濟南,西部突破菏澤,三個突破我理解就是一個協調,對協調發展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嗎?
韓寓群:我們對于協調發展的認識就是相互協作,共同發展,和諧發展,從我們東部突破煙臺,發揮青島龍頭作用,西部突破菏澤來講,這對我們東西兩翼,能充分利用各個方面的優勢,激發自己各個方面的活力。
記者:山東的口號是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未來的前景呢?
韓寓群:特別是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我們會吸引更多的外來的投資者,我們會發展的更快更好,所以我們始終認為山東有條件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之后,中國第三塊投資的熱土。
為了把山東經濟這只桶里面最短的那塊木板,盡快補上,韓寓群省長告訴我們,山東省將從省財政安排的激勵性轉移支付中,每年拿出不少于四分之一的資金補助菏澤,省涉農扶持資金、專項補助資金、省基本建設基金的安排都向菏澤傾斜,甚至連菏澤開發區的工業用電,省里都給予補助。山東對菏澤的幫扶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菏澤經濟上去了,山東全省也受益。2004年前三季度,山東GDP總量首次突破了一萬億元,在全國的排名位居第二,又上升了一位。
記者:
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經濟半小時>
首播時間:21:30
重播時間:12:35(次日)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