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一塊飄逸著白發的鵝卵形石頭,曾連續在“全國文化奇石展”中奪得金獎(本報曾作過相關報道),近期引起了島城市民的關注。昨天,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傳來消息,經過科研人員40多天的深入研究,“生發石”身世之謎終于真相大白。
海洋所劉瑞玉院士和夏邦美、劉錫興、徐鳳山、安建梅等有關專
家學者通過大量國際資料檢索、種屬標本對比和對其外部管形態的詳細觀察,并應用徒手切片技術、石蠟切片技術、電鏡掃描技術等加以鑒定和研究,初步認定“生發石”是一種固著生活的高等無脊椎動物,屬于半索動物門、羽鰓綱、頭盤蟲科、頭盤蟲屬、直管頭盤蟲亞屬。
劉瑞玉院士告訴記者,“生發石”是海洋生態環境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但固著生活在石頭上的動物能夠生長出類似人類頭發的現象,在我國尚屬首次進行分類研究,國內也沒有相關生物的研究報道,此項研究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去年12月9日,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欄目組和國內收藏家帶著“生發石”來到海洋所,“石頭”上為什么會長“白發”?此前國內收藏界一直未能找到合理解釋。海洋所專家們采取放大鏡檢查、切片和脫鈣、高倍顯微鏡觀察等一系列檢測手段,排除了它是海洋植物的推測,并最終解開了“生發石”之謎。
據了解,因為“生發石”沒有活的蟲體,所以單憑外部管的形態鑒定到“種”還需進一步研究,科學家們針對“生發石”的實驗仍在進行中,有望最終確定其屬于哪一個“種”。同時,有關專家再次呼吁全社會增強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意識,減少環境污染,科學合理利用和開發海洋。(張子倩
邢桂方)
背景資料
“生發石”通體呈乳白色,高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形狀宛若人的頭部,石頭的一面生有“白發”,上千根白色“須絲”儼然一頭飄逸的長發。“白發”長約5—10厘米,比人的頭發還略粗一些,中空、不分叉。這塊“生發石”是遼寧本溪收藏家田恩宏于1987年來我市出差時從民間購買并收藏的。在收藏后的兩年間,“白發”還能生長,兩年后逐漸停止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