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財政政策的重大轉型
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財政政策的重大轉型,是中央基于對宏觀經濟形勢的高度把握所作出的明智決定。
實踐表明,經濟和財政運行的實際狀況是積極財政政策退出的真正決定力量。1998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以擴大內需
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從1998年到2004年,7年間我國累計發行長期建設國債9100億元,這部分國債拉動形成的投資總規模為5萬億元左右,每年拉動GDP增長1.5到2個百分點。過去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于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化解國民經濟運行周期低迷階段的種種壓力,保持經濟社會平穩發展,起了顯著的作用。但隨著2003年中國國民經濟由相對低迷逐漸走向穩定高漲,GDP增長速度跨入9%以上的區間,并在2004年一季度繼續高攀9.7%,經濟進入了新一輪擴展期,人們對于投資過旺、經濟偏熱的關注迅速上升。另一方面,財政自身的風險也迅速加大。目前我國已經累積了2萬多億元的國債規模,特別是近3年來赤字規模連續3年突破3000億元,2002年及2003年財政赤字連續兩年達到3198億元,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值。在這種背景下把積極的財政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財政政策,既可以緩和經濟偏熱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又可以防范財政風險,可謂正當其時。
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涵義
筆者認為,穩健財政政策的基本涵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穩健財政政策要配合宏觀調控,不給經濟帶來擴張性的影響。針對2003年以來我國部分行業出現的投資過熱,中央銀行采取了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利率等一系列手段控制銀行信貸的過快增長,迄今為止宏觀調控已經取得明顯效果,但是宏觀調控的微觀基礎并不穩固。為鞏固宏觀調控的基礎,穩健財政政策要適當控制和減少長期建設國債和財政赤字的規模,避免給經濟帶來擴張性的效應。同時,曾在通貨緊縮背景下充當宏觀調控主角的財政政策,將讓位于貨幣政策,在這一輪防止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風險的宏觀調控中甘當配角。
2、穩健財政政策要突出其結構調整功能。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一般是總量控制不一樣,在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宏觀調控政策要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的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因此,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既包括總量控制又包括結構調整。2005年我國財政政策的調整,一方面要體現總量適度調整,另一方面又要引導產業結構優化,既要防止經濟總體過熱,又要切實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穩健財政政策的這種結構調整功能,一般可通過合理的稅制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實現。
3、穩健財政政策意味著要抓住財政收入增長加快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推進稅制改革,加大農業稅減免力度。我國政府今年已經積極醞釀和推行稅制改革、完善操作方案以及積極推進出口退稅機制改革。比如,明確了3至5年內在全國停征農業稅,并在部分地區加快進度;今年下半年東北地區若干行業率先實行增值稅由生產型向消費型的轉變;在保證出口退稅正常需要、確保“不欠新賬”之外,還積極采取措施解決歷年遺留的出口退稅欠款的“老賬”問題等。今后一段時間還要加大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的力度,
逐步進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合并、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開征消費稅等稅制改革項目。
。、穩健財政政策要加強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力度,從支持經濟增長轉變為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過去我國的財政支出過多注重支持經濟增長,而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欠債很多。在穩健的財政政策框架下要調整國債資金使用方向,更多注重財政資金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方面的投入,加大對社會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重點轉向農村、醫療衛生、教育、環保等方面。要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及政策框架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制度,使財政功能由經濟建設型轉為公共服務型,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和諧穩定地發展。
有關2005年穩健財政政策具體內容的幾點建議
2005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要一年。做好2005年的經濟工作,對于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2005年制定穩健財政政策具體實施措施的基本原則是:
一要服務于我國整體的宏觀經濟政策,并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為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要不斷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二要為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作出貢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抓住影響結構優化和協調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
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三要大力開展增收節支,嚴格財政收支管理 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落實投資體制改革方案。
四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切實做好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
為了落實以上四點原則,建議2005年穩健財政政策的具體內容應包括:
。、減少長期建設國債的發行量。具體發行量的制定要考慮在建國債項目的資金需求以及對農業、社會保障、教育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經常性投入。
2、規范政府收入,調節稅制結構,推進新一輪稅制改革。要清理整頓各種收費項目,用規范的稅收制度取代各種收費;同時,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稅制改革,逐步完善我國的稅制結構。
。、財政支出的具體安排要體現“結構導向”,重點支出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重大水利項目建設,支持糧食生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體系、公檢法司設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支持西部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中部地區崛起,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境國防安全、能源安全、反恐安全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國債資金支持的青藏鐵路、南水北調、治淮工程等在建重大項目。
總之,2005年穩健的財政政策是包括財政調控目標方向、手段組合、方式方法轉變在內的重大政策轉型。雖然長期建設國債和財政赤字規!半p減”,但并不意味著緊縮;雖然在宏觀調控中退居幕后,卻肩負結構調整的重任。同時,通過進一步的稅制改革及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我國的財政稅收制度將走向成熟,并逐步建立我國的公共財政框架。(黃燕芬)
特約編輯:舒薇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