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泡沫和低谷之后,中國的網絡業重新顯現出生機和活力。從不久前在上海召開的首屆中國互聯網大會和在北京舉辦的互聯網發展論壇上,先后傳出利好消息:中國網絡業已經開始全面回暖。
北京互聯網發展論壇今年是第二屆,論壇主辦方的感覺是“今年大家的日子好過了,所以都參加了”,而且“所有參會的互聯網公司、高科技企業,都顯得相當自信,也很樂觀。”
令這些互聯網公司自信與樂觀的原因是他們在歲末年終大多拿出一份令人滿意的財務報表。作為中國網絡經濟的晴雨表,中國三大門戶網站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網絡業的整體發展現狀。網易的財務報表顯示其在第二季度已基本實現收支平衡,第三季度的收入較前一季度又增長了93.3%,從而實現贏利;搜狐在11月宣布其第三季度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已實現贏利;與此同時,新浪的盈利前景也一片光明。而包括當當、e龍的一批中國專業商務網站早已率先實現了持續盈利。可以說,中國互聯網業在2002年實現了一個跨越式增長。搜狐網CEO張朝陽說,過去的一年是非常務實的一年,大家都找到了感覺。在商業模式方面的探索,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晰了;新浪網總裁汪延則認為,網絡業要和不熟悉的產業結合,才能找到一些互聯網持之以恒的商業模式標準。
從轟轟烈烈“爭奪眼球”到羞羞答答開始收費,中國互聯網業走了一段“曲線救業”之路。時至今日,經過近兩年“擠水份”式的嚴酷調整,一些有實力的網絡公司通過推出新形態網絡廣告、實施信息內容及網絡服務收費、提供手機短信服務、開拓在線娛樂市場等,已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生存能力,中國網絡公司逐步走出“燒錢”黑洞。與以往單純依賴廣告收入不同,網絡公司正逐步建立起明確的贏利模式,贏利手段日趨多元化。從三大門戶網站2002年第三季度財務報表來看,網易的非廣告收入已占總收入的86%,搜狐占51%,而新浪則占38%。信息產業部電信管理局局長蘇金生認為,互聯網發展的初期,免費服務對人們了解互聯網、使用互聯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互聯網服務的免費只能是階段性的。著眼于長遠的穩定發展,互聯網公司必須找到讓用戶消費得起、值得消費、能夠讓網絡盈利的業務,建立有效的贏利模式,才能創造互聯網輝煌的未來。
中國互聯網在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方面的一些實質應用正在夯實基礎,蓄勢待發。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去年,中國互聯網市場規模已達70億元人民幣,其中互聯網接入服務市場達46.9億元人民幣,網絡廣告市場約5.3億元人民幣,商家與客戶間的電子商務零售額達到32億元人民幣。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正在改造著傳統產業的成長,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滲透,它正漸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恒認為,中國互聯網正經歷回歸于應用的變革。應用問題是中國互聯網遇到的最大挑戰,也是最大的機遇。將互聯網應用于傳統行業,最終提高傳統行業核心競爭力,是互聯網核心價值的體現。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互聯網用戶已發展到5435萬,網站已達81907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正迎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期。信息產業部部長吳基傳表示,“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發展戰略,并強調要“優先發展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這些重大決策的提出,必將加快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進程,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