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日前,北京師范大學“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對北京市34所高校、6000名大學生就業行為和意向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外企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大學生期望收益越高就業概率越低。
調查結果一:三成大學生愿意去外企
為了了解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取向,研究課題組在問卷中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是否愿意到農村工作?是否愿意去西部地區工作?最想去什么樣的地區工作?最想去什么樣的單位工作?
調查結果發現,從性別來看,男生愿意去農村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5個百分點。此外,41.5%的畢業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最愿意到沿海地區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5%。
課題組將單位劃分為8類,即黨政機關、國有大中型企業、外企、鄉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學校和其他。調查結果顯示:“外企”是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單位,占近30%,選擇黨政機關的將近20%,“高新技術企業”則排在了第三位。
調查結果二:期望越高就業概率越低
課題組得出結論:大學畢業生聯系單位個數每增加一個,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能提高2%,大學畢業生著重聯系單位個數每增加一個,其接受工作的概率將提高1.4%。從“第一年期望的月工資水平”的系數符號和“搜尋成本”的系數符號反映,期望工資越高、搜尋成本越大,接受工作的概率就越低。
調查結果發現,男生對工作的搜尋努力程度要比女生高,非師范類專業的畢業生的搜尋努力程度要比師范類專業的畢業生高;學校所在不同地區的畢業生其工作搜尋行為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東部地區畢業生的搜尋努力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而中部地區的畢業生期望收益過高是就業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課題組建議,大學畢業生要努力提高工作搜尋的主動性,具備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盡可能地挖掘勞動力市場中的有效信息,在找尋的過程中把個人的基本信息更多地反映給用人單位,減少用人單位的篩選成本。同時應制定與自身水平相適合的期望工資水平,工資攀比和“漫天要價”以及不切實際的工資要求,往往使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畢業生時望而卻步。
調查結果三:家庭條件好就業越靈活
目前,大學生畢業時主要面臨三種選擇:就業、繼續上學,包括在國內和國外上研究生或不就業。
課題組發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畢業生,不愿意選擇去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比較偏好去機制相對靈活的企業單位求發展,而家庭狀況越差即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少的學生,選擇去穩定的黨政機關單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中,父母職業等級和收入的影響作用相當顯著,而母親的學歷和職業對畢業生這一選擇的影響比父親更為突出。
對于家庭狀況所代表的社會資本,有26.4%的學生認為它是獲取就業信息的重要途徑,僅次于招聘會51.5%和網絡媒體45.9%;12.3%的學生認為社會資本是最有效的求職途徑,僅次于招聘會39.7%,排在第二位。認為社會資本是自身競爭優勢的學生占19.5%,認為社會資本是自己求職不利因素的學生占25.9%。
課題組負責人賴德勝表示,由于社會資本的影響,使得大學畢業生對“前途的選擇”不僅僅是個人的決策,而是整個家庭在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上做出的集體決策。
專家建議:就業指導工作 不能只對畢業生
課題組認為,體制問題還是大學生就業的障礙,因此,必須要繼續深化體制改革,減少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性障礙。課題組負責人賴德勝說,雖然目前我國省會及省會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的進人指標、戶口指標等的限制,但對于已經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流動則遠非是無限制的,特別是對那些已去農村和西部地區工作的畢業生,若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則會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因此,不僅要為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創造寬松的體制環境,而且要為往屆畢業生的工作轉換創造寬松的體制環境。另外,要降低大學畢業生的創業門檻,鼓勵他們自主創業,這既能推動經濟增長,又能增加就業。
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就業意識和對就業指導的需求正逐漸增強。對于“大學生應該何時考慮就業”問題,有28.2%的大學畢業生認為應在四年級,45.8%認為應在三年級,11.6%和10.1%的學生分別認為應在一二年級。而對于就業指導來說,56.7%的大學畢業生認為應在四年級開始,另有近一半人選擇應從大四前就開始。課題組建議,就業指導工作并非只是針對畢業生的,應該把大學生就業指導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學計劃之中。高校需要成立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建立一支專業的就業指導隊伍。(記者
代小琳)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