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艷
政府出臺的法規、制度、政策、文件等有多種公布的途徑,南京市政府“專職”新聞發言人徐寧認為,通過新聞發言人向媒體公布是最有效的一種途徑。
向公眾發布什么樣的內容,公眾近期最關心哪個方面,以及發布后各家媒體傳達信息是否準確,大量的工作是站在徐寧“背后”的新聞發言人工作小
組成員承擔的。
文件是“死”的,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特別是與民生相關聯的政策法規。如果一個記者理解錯了,又體現在他的報道里,會造成比較大的社會影響。
新聞發言人制度并沒有“框框”,南京采用的是“1+X”模式。南京全市各區縣正在全面啟動新聞發言人制度,并且將逐步從專題發布走向日常發布。
南京市政府昨天就國際梅花節、城市快速內環東線工程等內容向媒體作專題發布。與以往的新聞發布會不同的是,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專職”新聞發言人徐寧女士在發布完這些內容之后,特意就去年一年政府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及工作小組作了一次“專項發布”,四名新聞發言人工作小組成員集體亮相,贏得在場媒體記者的陣陣掌聲。
去年舉辦96場新聞發布會
2004年,南京市政府全面推行新聞信息“透明化”,推進政務信息公開,同時確立了服務型政府的定位,市政府各工作部門和各區縣政府相繼建立了新聞發布制度,80多個單位設立了新聞發言人。
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徐寧可以說是走在政府發言人制度最前沿的人物。在即將迎來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新年之際,徐寧深情回顧了過往一年的“工作歷程”。她說,2004年是南京完整執行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第一年,政府系統一共召開各類新聞發布會和記者見面會96場,發布內容涵蓋城市建設、國企改革、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城鄉統籌等社會經濟各個方面。邀請相關職能部門的領導參與新聞發布、政策解釋等達到152人次。
新聞發言人制度全國居前列
南京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全國范圍內起步比較早,早在2002年就零星地出現過新聞發言人,但真正作為制度化是從2003年10月份開始的,當時的市政府秘書長沈健通過媒體向社會承諾,以后每月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不會少于兩次,同時確定了專職的新聞發言人———徐寧。據了解,2004年,南京接待了20多個兄弟省市前來學習政府的信息發布經驗。
徐寧昨天說,新聞發言人制度讓政府、媒體、公眾三方都受益匪淺。政府新聞發布會作為政府信息發布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效應。通過媒體和新聞發言人共同架起的橋梁,市民可以聽到更多的來自政府的聲音,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政府行政及管理;在充分享受公民知情權的同時,更好地實現對政府工作的監督。
新聞發布會承擔四大任務
一般來說,政府出臺的法規、制度、政策、文件等都有多種途徑向市民公布,例如南京市會在第一時間公布在政府網站上,但徐寧認為,通過新聞發言人向媒體公布是最有效的一種途徑。
她說,首先是在信息傳遞方面更及時。例如,去年年初,政府常委會通過了一項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規章,蔣市長當時在會上要求第二天就要向媒體通報,以最快的速度讓老百姓特別是能夠在這項政策上受益的老百姓知道這一“好消息”。今年1月,政府常務會剛剛通過四個規章,具體的文件行文還沒有最終確定,隨即就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予以公布。
宣傳政策和解讀政策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徐寧認為,新聞發言人制度會使老百姓對已經或者將要出臺的重大舉措和辦法,以及通過什么方法來貫徹實施,都能夠了解得更加細致。同時,文件是“死”的,包含了很多“言外之意”,很多含義是不能在文件內容里全部涵蓋的,僅靠字面上的理解遠遠不夠。特別是與民生相關聯的政策法規,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偏差。一個人理解錯了,可能只會影響到他身邊的人,但是如果一個記者理解錯了,又體現在他的報道里,會造成比較大的社會影響。
徐寧還說,在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有充分提問的權利,這是記者找尋答案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徑。在新聞發布會上答疑,既是對記者的尊重,也是對公眾知情權的尊重。
工作小組成員是幕后英雄
新聞發言人并不僅僅只活躍在發布會上。會場外,他們還有一個職責———為記者提供信息溝通和聯系的渠道。徐寧說,她每天至少要接到幾個記者希望她提供采訪渠道的電話。
當然還有兩項工作不能忽視。一個是發布選題的“敲定”,一個是發布效果的搜集。一段時間內,向公眾發布什么樣的內容,公眾近期最關心哪個方面,以及發布后各家媒體傳達信息是否準確,大量的工作是站在徐寧“背后”的新聞發言人工作小組成員承擔的。
在昨天的會上,分別來自南京市委宣傳部新聞處和南京市政府辦公廳綜合處的四位工作人員集體亮相,在寧的媒體記者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他們一年來默默無聞的工作。
據介紹,工作小組成員除了要承擔自己的本職工作以外,還要定期搜集民意、輿情,這部分資源來自各家媒體的讀者熱線、政府網站的市長信箱等等。從2004年7月開始,工作小組對每一次發布之后的見報情況進行建檔,通過對報道的收集進行發布效果的評估和觀察。
南京新聞發言的“1+X”模式
南京是一個頗受媒體關注的“重鎮”。南京市委書記羅志軍在近日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67家在寧媒體———“多而不亂、各得其所;和而不同,共為一家”。不同風格的媒體在南京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中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新聞線索和資源。
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曹勁松認為,新聞發言人制度并沒有“框框”,上海是建立了一個完全獨立的新聞發言人機構,而南京采用的這種“1+X”模式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團隊成員本身就在宣傳部門任職,更能夠“吃透”政府各項規章和政策的內涵。
曹勁松還透露,目前全市各區縣正在全面啟動新聞發言人制度,以后每個月各區縣的發布會將不少于一場,并且將逐步從專題發布走向日常發布。此外,南京門戶網站龍虎網上將制作一個關于政府新聞發布的頁面,包括即將舉行的發布會預報、以往發布內容的查詢以及區縣發布專頁等等。
編輯 張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