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很多導師都做不到,為什么要求碩士生做到?”。面對越來越多的高校一刀切地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的現狀,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許紀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中國青年報》1月31日報道)。
可就是有很多高校,對研究生們提出了不少導師都難以做到的事情。“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均應以第一作
者身份,至少在核心期刊或學位委員會認定的學術水平高、學風嚴謹 的學術刊物上發表一篇論文。”許多高校都有這樣或類似規定。有報道說,因沒在權威或核心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復旦大學2003年研究生畢業的張某至今沒有學位證;史某也是因沒能發表一篇論文,畢業至今未拿到學位證。寫論文成為他們現在生活的重心。
究竟有多少學子因未能發表論文被擋在學位門檻外,目前沒有一個權威統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使全國現有的學術期刊全用來刊登研究生論文,也滿足不了日益增多的研究生隊伍的論文發表需求。何況,學術期刊也不可能將全部篇幅都用來采用研究生論文。因此,許多研究生因發表不了論文而拿不到學位也就在所難免。何況,有關法規也沒有作出過任何學位與論文掛鉤的規定,為什么諸多高校卻對此固執己見?
有關人士認為,這種荒謬現象的背后,是對學術的評價被簡單量化,而簡單化的背后,則是高校的惰政。筆者以為,一些高校之所以明知故做,是因為以發表論文來評價學生的做法,要比全面衡量學生學習與研究能力來的簡單。一個導師帶那么多研究生,哪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了解研究生們的研究能力,以發表論文為評價標準,可以節省導師的大量精力。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做法為學校無限制擴招研究生開闊了空間,反正學校對研究生也不用怎么管理,到時候用發表的論文說話就行了。有,就給學位;沒有,就不給學位。就這么簡單,學校想招多少研究生都可以,還貌似公正,可謂一舉多得,何樂不為?
但就在某些高校不斷開辟研究生生源、擴大財源的同時,也在傷害著研究生教育體系。課可以少上點,畢業論文可以隨便點,但發表不了論文,誰也救不了你!于是,研究生們把發表論文作為學習期間的頭等大事,為此他們可以忽視學習、研究與實踐,可以明目張膽弄虛作假、花錢買版面。誠如華中師大教育科學學院周洪宇教授所言,一刀切地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違背了教學的自身規律,也與研究生的學制改革背道而馳,當休矣!(青山)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