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 從參謀到走上領導崗位,第二炮兵裝備部科研部裝備技術預先研究辦公室主任何玉彬,以強烈的使命感投入科研攻關,先后組織或參與完成新型裝備發展論證、規劃制定和技術攻關等20多項重大課題,牽頭完成“復合環境下裝備技術測試與評估系統”等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其
中4項獲得國家部委或軍隊科技進步獎。 他被第二炮兵評為優秀共產黨員、首屆“十大礪劍尖兵”,榮立了一等功。
1982年,何玉彬從皖南的一個偏僻山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第二炮兵工程學院。何玉彬品學兼優,畢業后被留校任教。1994年,他考入地方一所名牌大學,攻讀測控力學專業,由于成績優秀,在獲得碩士學位后,被導師推薦直接攻讀博士學位。跨入博士門檻的何玉彬,在專業研究領域取得豐碩成果。他先后主攻過機電工程、力學、神經網絡等專業,涉足過計算機、空間環境工程等領域。學英語,他結合導彈專業,翻譯了135萬字的學術資料;學控制,他出版了《神經網絡控制技術及應用》等兩本專著;學力學,他在大型結構試驗系統方面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
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的何玉彬,被調任第二炮兵裝備技術預先研究辦公室參謀。憑借廣博的知識,他在參謀崗位上大展身手。
工作伊始,他就潛心謀劃武器裝備發展這篇大文章。他結合國外尖端武器裝備發展的趨勢,根據第二炮兵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的作戰需要,向領導上遞交了一個武器裝備發展論證報告。這一“整合國家資源優勢發展二炮武器裝備”的論證報告,受到中央軍委領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視。
為了不斷獲取新知識,2000年11月,何玉彬申請進入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武器與彈藥工程博士后流動站進行科學研究。多專業、跨學科的不懈學習,使何玉彬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思維更加活躍。一個科研單位進行裝備研究遇到了諸多難題,長時間無法突破。何玉彬對他們的方案進行了重新分析論證,分別從系統集成、信息共享、電磁兼容等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終于使這項科研突破了“瓶頸”。
某型裝備演示試驗,是總部下達的一項任
務,涉及到機械、電子、力學,以及計算機、自動控制、系統工程等多門學科。為確保各分系統研制的順利進行,一年內,何玉彬先后20多次赴科研單位組織攻關,召開各種技術研討會和協調會10多次,起草各類研究報告10多萬字。他以過人的膽識,使系統研究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從技術攻關到模擬實戰的飛速跨越,由此創造了新裝備預研的數項之“最”。
幾年來,何玉彬組織編寫的《第二炮兵武器裝備預研管理辦法》,以法規的形式對二炮建立預研管理機制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組織完成的第二炮兵武器裝備發展戰略深化研究和未來預研計劃綜合論證,為全面開啟關鍵技術攻關,搶占裝備發展先機奠定了良好基礎,提供了科學依據。何玉彬以知識軍人特有的膽略和魄力,不斷開創裝備預研的新天地,在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征程中,展示著新時代軍人的風采。人民日報記者馮春梅新華社記者張選杰(據新華社北京2月1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