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我國領土釣魚島
自從傳出日本政府決定接管釣魚島上的燈塔,并作為日本的“國家財產”予以保護的消
息后,臺灣當局低調回應,甚至肯定日本政府的行為,說什么此舉“能讓釣魚島歸屬問題的談判在理性的環境下進行”,這不能不讓人懷疑臺當局背后的政治動機。
變相“出賣”釣魚島
對于日本政府的所作所為,中國政府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臺灣的有識之士、海外華人社會也表示強烈憤慨。2月10日,曾經參與“保釣運動”的臺北市長馬英九對媒體表示,釣魚島早在30多年前就已經正式列入“中華民國”版圖,因此將來一定要據理力爭。臺灣世界文化總會會長、中華文化協會會長范光陵發表聲明,抗議日本政府此舉是“嚴重單方面違反國際慣例的行為”,呼吁大家“全力保釣”。多年來領導臺灣“保釣運動”的臺北縣議員金介壽也敦促臺當局“不能坐視領土被侵占,必須趕快采取行動”。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臺當局的反應出奇地低調,甚至默認日本政府的行為。2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呂慶龍表示,“臺灣擁有釣魚島主權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三方和平談判是解決紛爭的唯一辦法”,臺在與日本的溝通中“優先維護臺灣漁民的相關權益”。更讓島內大吃一驚的是,呂慶龍聲稱日本政府的動作“有正面作用”,因為過去釣魚島上的燈塔由日本的右翼漁民管理,他們的態度通常較為激進,“如今日本政府將其收歸管理,表示日后一旦展開磋商,更可望持合理的態度”。
立場后退有跡可循
事實上,臺當局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立場一直不斷倒退,對“臺獨”分子出賣釣魚島的言論也置之不理。
2002年9月26日,李登輝接受日本《沖繩時報》專訪時,說“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所有權應屬于日本沖繩縣”。10月20日,他又說臺灣對于釣魚島“只有漁業權,并沒有領土權”。這一賣國言論立即引起島內外華人社會的強烈批評,但時任“行政院長”的游錫堃表示“尊重”李登輝的“言論自由”。在島內外輿論的強大壓力下,陳水扁遲至11月12日才首度對釣魚島主權問題表態“釣魚島不是人家的領土,是我們的一部分”。
2003年1月,針對日本政府有關租借釣魚島的消息,島內民眾強烈抗議,有“立委”建議將日本告上國際法庭。臺當局雖“指示駐日代表處,查證消息是否屬實”,但以“訴諸國際法庭牽涉很多事務”為由,息事寧人。同年7月29日,“行政院”透露,臺灣與日本已就重疊經濟海域達成“擱置政治爭議、共同開發”共識,劃定北緯27度至29度,即屬主權爭議的釣魚島往北200海里處,均為臺日雙方漁船可活動捕魚區域。
在島內“立委”的強烈要求下,2004年2月,臺灣省宜蘭縣地政局完成釣魚島的土地登記作業,正式將釣魚島劃歸頭城鎮轄區。但7月6日,臺新任“駐日代表”、老牌“臺獨”分子許世楷在走馬上任的第二天就宣稱,“釣魚島距離臺灣與日本都很近,不能簡單論斷主權歸屬”,“這個問題,隨時都可以談”。
謀求“聯日制華”
由此觀之,此次臺當局肯定日本政府的舉動具有“正面作用”并不奇怪。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影響的穩步提高、中日經濟關系日趨緊密、加之日本離臺灣很近,擔心卷入“臺獨”戰火,因而近年來在“臺獨”、“臺獨公投”等問題上的表態趨于謹慎。
但另一方面,中日間在日本歷史教科書、釣魚島主權歸屬等問題上存在矛盾。日本對臺灣實行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臺灣情結”揮之不去,夢想舊夢重溫。見縫插針的陳水扁當局不惜出賣釣魚島,最主要的用意當然是迎合日本“以臺制華”戰略,利用中日矛盾,尤其是日本的“臺灣情結”和“長期穩定控制釣魚島”的心態,蓄謀建構所謂“美日臺同盟”,為“臺獨”打造國際保護傘。正如島內媒體所言,陳水扁當局要走“臺獨”路線,“在聯美、日的大戰略下,區區釣魚島在他們眼中又算什么呢?”
臺當局的近期目標則是著眼于討好日本右翼,深化日臺“實質關系”,謀求“外交突破”,并為陳水扁的“公投制憲”尋找支持者。這一點,臺“駐日代表”許世楷講得非常明白,即:“與日本洽簽自由貿易協定”、“讓駐日館處達成真正代表臺灣的名稱”、“突破臺日沒有邦交的限制”、希望陳水扁“有朝一日能訪問日本”。李天放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