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寶島全景(資料圖片)

“八一”圖形的珍寶島大門(資料圖片)
在我國的東北群山林海之間,鑲嵌著一顆馳名中外的璀璨明珠——珍寶島。春節前夕,我們踏著皚皚冰雪,伴著嘯嘯松濤,來到了這個面積僅為0.74平方公里的小島上。指導員徐立輝帶著我們邊看邊講,述說著珍寶島的新變化。
摩托雪橇巡界江
這天清晨,我們登上珍寶島制高點眺望,看到冰封雪凍的烏蘇里江江面上,一列摩托雪橇在戰士們的駕駛下急速行駛,他們時而盤旋,時而變換隊形快速穿插,構成了冬季北國風光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巡邏歸來,睫毛上滿是霜花的郭排長告訴我們:“過去官兵巡邏都是徒步,在沒膝深的積雪中前行,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力氣。如果趕上‘大煙炮’天氣,凜冽的西北風卷起一尺多厚的積雪迎面撲來,厚厚的大衣也擋不住刺骨的寒風,一次巡邏走下來需要一天時間。現在好了,駕駛摩托雪橇用不了20分鐘,就把我們管轄的路段巡邏完畢。夏季我們駕駛著巡邏車巡邏,就更快捷方便了。”
邊境監控無盲區
在溫暖如春的連隊值班室,二級士官許成點擊按鈕,屏幕上邊境路段的一草一木盡收眼底。小許不斷地調整著畫面,重點地帶運用“特寫鏡頭”拉近仔細觀察,還不時地按下錄制按鈕,將有關情況錄制下來。
他邊操作邊對我們說,邊境線上無小事。需要24小時監控,過去哨兵要站在高高的觀察哨上,手拿望遠鏡察看邊情,能見度好時,觀察也不過10公里。由于觀察哨觀察距離有限,冬天戰士們要經常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雪夜中執行潛伏任務。如今,島上安裝了邊境執勤可視系統、紅外線預警系統等監控設備,坐在室內就可以對邊情實施全天候觀察、分析、判斷和快速處置,邊境管控能力大大提高了。
哨所建成“小閣樓”
一踏上小島,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堵屏風,墻上5個大字:“中國珍寶島”。走進院內,一棟錯落有致的三層小閣樓展現眼前,這已是哨所的第五代營房。
五代營房忠實地記錄著30多年的風雨歷史。第一代營房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用水泥鋼筋澆鑄的地下工事;第二代營房是地面上修筑的炮樓帶宿舍的住房,現在已做了倉庫;第三代、第四代營房是現代制式營房,但也變成了紀念館、榮譽室;第五代營房是設計新穎的三層樓房,室內的鋼絲床代替了小火炕,大鍋爐代替了土爐子,暖氣燒得熱乎乎。院內還修有“三路一橋”:“北京路”、“南京路”、“上海路”和“金水橋”,把小島劃分成了軍事訓練區、生活保障區、文體娛樂區和環境綠化區等4個專門的區域。
文化娛樂真豐富
“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這是形容過去邊防戰士生活枯燥的一句順口溜。
如今哨所生活面貌早已今非昔比。圖書室各種書籍、雜志有上百種,娛樂室里有象棋、跳棋、圍棋、乒乒球、臺球、小型健身器材、卡拉OK,小型衛星電視數字接收機能讓官兵看到3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守島官兵還建起了小樂隊,成立了“珍寶島之歌”演唱組,他們自編自演的“珍寶島我的家”、“護島柳”等歌曲在邊防部隊廣為傳唱。島上干部還自創了“三對三”籃球賽、雪地足球賽、雪雕文化節、寶島故事會等“寶島系列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戰士們的業余文化生活。生活保障大變樣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島上最先進的設施就是一部風力發電機。戰士每天吃的主食是高粱米,副食每天都是“老三樣”:白菜、土豆、大蘿卜。夏天喝的是江水,冬天喝的是雪水加冰水,聽的是信號時斷時續的收音機。
如今,小島甩掉了“無水、無電、無聲”的“三無”帽子。幾年前從江底接通了電纜,配發了價值幾萬元的中型凈水器,面條機、豆漿機、冰柜、熱水器等一應俱全。守島排長告訴我們,現在島上已有多名等級廚師,戰士每人每天都能吃上一個雞蛋,喝上一杯牛奶,飯后還有水果。逢年過節,還要舉行別開生面的燭光晚餐,送上美好的祝福。
采訪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的珍寶島處處洋溢著安寧、祥和的氣氛。這一切,都是和守島官兵們的默默奉獻分不開的。正如一位守島老兵臨別時說的那樣:“邊防是祖國的大門,我們是和平的衛士。”(王光
高建林)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