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2月18日電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18日在此間指出,在21世紀前50年,中國經濟現代化至少將面臨經濟質量、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競爭力三大瓶頸,其中,“重中之重”是提升經濟質量。 雖然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成就巨大,但經濟質量的
國際差距十分明顯。中國人均GNP是高收入國家的二十七分之一。中國要達到2002年的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均GNP、全員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生產率分別需要提高26倍、32倍和46倍,分別需要49年(按7%年增長率)、46年(8%年增長率)和50年(8%年增長率)時間。 “顯然,即使中國能保持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要達到2002年的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還需要50年左右的時間。中國沒有任何理由松懈或自滿,提升中國經濟質量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過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戰略創造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20多年的經濟奇跡,同時掩蓋了一些社會問題。從社會進步角度看,調整中國經濟政策勢在必行。課題組認為,未來50年,中國經濟戰略需要完成兩次轉變,一是從規模增長型向質量進步型的轉變,時間大致為2005年至2020年,二是從質量進步型向創新福利型的轉變,時間大致為2021年至2050年。 課題組指出,中國經濟應在2030年前后全面完成新工業化和信息化,走工農業協調發展、綠色、數字化、高質量、面向全球市場的工業化之路,促進從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型。 課題組同時指出,21世紀前30年要基本完成經濟基礎設施現代化。目前中國經濟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后,交通、能源、信息和知識基礎設施等距離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差距非常大。為實現經濟現代化的目標,交通、能源、電話和知識基礎設施需要保持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需為8%、6%、5%、3%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