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2月19日專電(記者王曉明)近年來吉林省汽車工業發展迅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吉林省的汽車業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為其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很多困擾。
近日印發的《吉林省汽車產業2005年-2010年發展規劃》中指出,吉林省的汽車工業,首先就是自主開發能力不夠,嚴重
影響了整個行業的長遠發展。從汽車企業來看,除一汽集團外,省內絕大部分企業不具備自主開發能力。從產品來看,除解放系列載重車外,轎車開發技術主要依賴國外,自主品牌產品尚在培育之中;零部件企業的配套產品開發仍依賴主機廠或購買國外技術,開發手段落后,周期較長,技術人員比重較低。
其次是零部件企業投入不足,發展滯后,集約化程度不高,跟不上整車的發展。這一問題突出表現在:總量不大,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全省汽車零部件企業2003年實現產值172億元,僅占全省汽車工業總產值的13.8%。在251戶一次配套企業中,年配套產值超1000萬元的不到配套企業總數的30%。多數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缺乏系統集成和模塊供貨的能力。同時,企業融資渠道單一,投入不足,缺乏持續改造能力。
再次,專用車品種少,技術水平較低也是困擾吉林汽車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吉林省14家專用車生產企業產品僅有200多種。生產能力分散,市場競爭能力不強。企業創新能力弱,產品水平及附加值較低。全省大部分專用車企業從事低水平的汽車改裝,雷同現象嚴重,缺乏自身產品特色。
第四,國有企業社會負擔較重以及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不足也讓吉林汽車工業感到頭疼。目前吉林省多數國有企業仍承擔著大量的社會職能,企業辦社會給企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發展的精力和競爭力。
第五,吉林省的汽車工業經過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國外大型跨國公司的合資合作,整體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轎車起步較晚,且基本上采用全部引進技術,逐步走國產化的路子,由于技術消化吸收能力不足,造成技術受制于人。產品銷售市場基本局限于國內,轎車價格仍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在國際汽車產業分工中處于劣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