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1日電
北京電影學院的一個小劇場里,墻壁上掛著每一屆表演系學生的畢業照,每張照片里,20至40個人不等,每張照片中被大多數觀眾所熟知的也就一兩個人。門外,近6000名考生還在報名,等待實現自己的演員夢。通往藝術最高學府的獨木橋被越來越多的人擠著,過了橋之后如何,報名的考生們并不在意。
進門難:萬名考生報名,只收60人
北京日報報道,上周末,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招生剛剛結束,萬名考生要爭取僅僅60個表演系本科名額。在首都師范大學,1.6萬人爭搶300個藝術類專業本科名額,北京師范大學、人民大學等院校的藝術類招生考試也都因報名人數之巨而變得格外激烈。
去年,8000人報考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生僅錄取30人,同樣是去年,萬名考生報考清華美院,最終只有240人被錄;2003年和2002年,也分別有3500人和8000人報考北京電影學院的表演系。
出門難:畢業十年,15人只有兩人從事表演
這樣的招生可以說是千里挑一,不過就算你幸運地被錄取,也并不代表等待你的就是星光大道。中戲表演系1992級有15個人,畢業十年,現在還有機會從事表演的只有2個人,其余都轉行了,為了重溫自己的藝術夢想,他們只能在畢業十年后自己組織《圣井》一戲緬懷青春歲月。中戲1998級戲劇文學系,全班22人,畢業后沒有一個成為職業編劇,大多數人轉行做媒體或者其他行業,剩下的十幾人多是從事不固定的影視編劇工作。“近年來北京的各大院團在招人的時候是根本不招編劇的,所以我們這個專業是無法在北京找到對口工作的。外省市的話劇團等單位倒是招人,但是我們一般不愿意離開北京。”戲文班的同學說。而中戲1999級導演系,一個班15人,畢業后有機會做導演的只有兩個人。
面對這樣的尷尬,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的老師不大愿意說出從事本專業的畢業生的具體數字,但表示,近一兩年能走上銀幕和舞臺的不多,平均起來不到三分之一。畢業后,情況好一點的學生掛靠在某些電影廠,但是進了電影廠也跟進了演藝公司差不多,有片子才能簽約拿錢。
專家稱:考生家長要冷靜
“現在影視市場上,演員確實是供過于求。”導演劉惠寧說。而導演戚健介紹,除了北漂一族以外,還有浙江影視基地橫店的橫漂一族。有時候劇組把2000至3000元一集的角色價格壓到1000多元,也有新人愿意演,有的戲甚至不給錢也有在校學生愿意演。
“我國一年生產1萬6千部(集)影視作品,這些作品中的重要角色中由知名男女演員擔任的就有三分之二還多。一個演員的生命周期太長了,一旦成名就可以在銀幕上活躍很久,留給新人的機會不是很多!币晃粯I內人士如此分析,同時希望考生和家長要冷靜。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黃會林認為,報考藝術類院校呈如火如荼之勢,說明藝術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是不斷提高的,中學生對藝術和美的向往與日俱增。報名人數與錄取人數的巨大落差說明了家長和學生有些狂熱,并有僥幸心理。據說,目前全國共有四五百家大學開有影視課、影視專業和影視系。很多學校的師資還沒有準備好就匆忙上馬,也令影視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
“影視產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學校的供給之間還存在一定的錯位。”一位影視業從業人員感嘆,一方面眾多的考生擠在表演、導演等熱門專業上,另一方面,影視行業內急需的造型師、經紀人等職業在高校中仍屬冷門,很多中國的優秀演員要請外國的造型師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專業設置單一也使藝術類院校的學生在就業的時候無法做更多的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教授劉爾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幾個月前剛剛畢業的北京電影學院2000級表演系共有40名學生,而幾年前,表演系一般只有20多個學生。在報考藝術院校的時候,供需雙方對信息的掌握并不和諧,供方(報考學生)對就業情況并不清楚,信息不完全,盲目樂觀。媒體的宣傳也加大了考生的期望值。此外,文化課的招生分數偏低,比正常文理科高考生低幾十分甚至二三百分的文化課分數線對于很多學生也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李洋)
特約編輯:張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