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自主招生”其實也就是這幾年才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然而,數年運作下來卻讓不少參與自主招生的高校越來越尷尬:自主招生被部分人捏在手上玩得滴溜溜轉,耗費不少人力勞力的大學最終品味的卻是為他人做嫁衣的酸澀;為此,個別大學今年甚至已停止自主招生活動
,其他仍在堅持的學校則呼吁教育主管部門盡快采取對策,實行零志愿錄取,否則以后大學很可能集體叫停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實際錄取率不高
昨天上午,記者從南大獲悉,今年全國各地共有700多名符合條件的高三生希望擠上該校自主招生的班。因為,這樣即便高考成績在錄取線下20分也能上南大。但教育部規(guī)定,各校自主招生名額不得超過該校整體招生計劃的5%,因而,筆試后只有150人成為自主招生幸運兒。這150名學生肯定能進南大嗎?南大招辦一工作人員介紹,根據幾年來的實踐看,一般150名學生中只有60%左右的學生最后真正上了南大,剩下的60名學生不是高考成績達不到南大的最低要求,就是發(fā)揮出色,考分達到了北大、清華等校的錄取線,于是就臨陣倒戈,在填志愿時拋棄了南大。記者了解到,這種現象在近年來十分普遍,不少學生和家長都抱著一種投機心理參與自主招生。
“自主”是中學作自己的主
下午,記者聯系到一名高三的學生陳浩(化名)。小陳告訴記者,他們中學的領導和老師都非常重視各所大學的自主招生政策,從高一開始,班主任就多次要求家長督促他們的孩子向大學的要求靠攏。說是搭上這個順風車的話,高考成績比分數線低點也可以免費入學,就是將來分數考高了,也可以改填更好的大學,反正從來也沒有學校追究過這事。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據了解,這是一個多方利益合成的結果,家長和老師都希望穩(wěn)妥一點:家長是對孩子負責,老師求升學率和名牌大學錄取率。于是,大學自主招生政策就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游戲,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fā)點,最大化地為自己爭取有利形勢。
大學希望“零志愿錄取”
南京大學學生工作處處長錢鐘透露,高校目前在自主招生過程中非常被動。通常工作結束后,大學會和高三學生及其家長、所在中學簽一份誠信協(xié)議,但實際操作中此協(xié)議真正的約束對象是大學,如果大學稍微違背內容,學生及其家長都會不依不饒地告上法庭;反之,卻很少有大學與違約學生大動干戈,因此,不少準大學生輕輕松松就撕悔了當初的決定。長此以往,不但使得這些原本優(yōu)秀的學生養(yǎng)成投機取巧的不良習慣,而且也損害了大學自主招生的積極性。據了解,目前已有高校拒絕繼續(xù)再自主招生了。
為了不讓大學自主招生工作白費力氣,南大已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提出了“零志愿錄取”建議,即只要在該校自主招生名額內,高考分數達到錄取線后不需考生填志愿,大學就可把他的檔案調過來,但目前南大還沒有接到上面的答復。
(李學芹)
特約編輯:張慶德
|